牛病毒性腹泻临床症状及中兽医治疗
张利东
达拉特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 014300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严重影响牛群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因牛只年龄、体质及感染程度而异。本文系统阐述了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一般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性表现及对繁殖系统的影响,并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探讨了治疗方案。通过分析寒湿泻泄与湿热泻泄两种证型的具体表现,提出相应的中药方剂应用及治疗措施,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临床症状;中兽医
引言:《兽医临床诊疗规范》明确指出,牛病毒性腹泻作为重要的牛病,具有传染性强、危害大、防治难度高等特点。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该病的防控形势日趋严峻。传统西医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存在耐药性、副作用等问题。中兽医治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在该病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牛病毒性腹泻临床症状
1. 一般临床表现
牛病毒性腹泻在发病初期,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体温明显升高,体温计显示可达40-41℃,同时伴随着精神状态显著下降,患牛表现出明显的沉郁状态,常常低头站立或卧地不起。采食量急剧减少,重者完全拒食,连饮水量也明显减少。随着病情发展,消化道症状逐渐显现,粪便性状由正常逐渐变稀,初期呈糊状,继而发展为水样便,粪便常带有特殊的酸臭味,排便次数明显增多。
在此阶段,患牛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全身性症状:口腔分泌唾液增多,常有白色泡沫样唾液从口角流出;鼻腔分泌物明显增加,初期为透明水样,后期可能变为黏稠状;眼部症状也较为明显,表现为结膜充血、眼睑肿胀,眼角有黏液性分泌物积聚。由于持续性腹泻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患牛会出现明显的脱水症状,具体表现为:掐起的皮褶恢复速度明显变慢,眼球深陷眼窝内,口腔黏膜发干,被毛失去光泽变得干枯蓬松,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冰凉、心率加快等症状。
2. 年龄差异性表现
成年牛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强,感染后症状相对温和。通常表现为短暂的发热,体温升高不太明显,多在39.5-40℃之间波动;腹泻症状较轻,粪便多呈糊状或稀软状,很少出现严重的水样腹泻。这类患牛精神状态受影响不大,采食量虽有所下降但仍能维持基本采食。一般经过7-10天的自然恢复期后,症状会逐渐消失。
泌乳母牛除上述症状外,最显著的特征是泌乳功能受到影响。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加之采食量下降,乳腺组织活力降低,导致日产奶量可下降30-50%,部分重症患牛甚至出现泌乳完全停止的情况。即使康复后,该泌乳期的产奶性能也难以恢复到发病前水平。
相比之下,犊牛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且症状严重。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常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41℃以上;腹泻症状剧烈,粪便呈大量水样状,排便频繁,每天可达10-15次。严重的腹泻导致机体大量失水,引起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
3. 繁殖系统危害
病毒性腹泻对妊娠母牛的危害尤为严重,不仅影响母体健康,更会导致严重的繁殖障碍。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因母牛感染时的妊娠阶段不同而异。在妊娠早期(90天以内)感染,常导致胚胎死亡和吸收,表现为母牛返情。妊娠中期(90-180天)感染,多发生流产,胎儿可能在母体内死亡并木乃伊化,或被母体排出。
在妊娠晚期感染,可能导致死胎、早产或产下虚弱犊牛。部分胎犊会出现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现为小脑发育不全、眼球异常、骨骼畸形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母牛在妊娠前120天感染病毒,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无法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应答,从而形成免疫耐受,导致持续性感染。
这类持续感染的胎犊出生后,虽然外表可能正常,但终生携带病毒并持续排毒。它们的存在对牛群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为它们不断向环境中排放病毒,成为传染源,可感染同群其他健康牛只。
二、中兽医治疗对策
1. 辨证分型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的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寒湿泻泄和湿热泻泄两大类型,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鉴别和治疗。寒湿泻泄型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频繁,粪便稀薄如水,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常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患牛四肢发凉,尤其是在腹泻后期更为明显,同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喜温怕冷等症状。这类患牛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病,或饲养环境潮湿寒冷的情况。治疗上主要采用温中健脾、化湿止泻的方法,常用香连丸和理中丸等方剂进行治疗。
湿热泻泄型则表现为腹泻粘稠,粪便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常带有恶臭,部分患牛可见粪便中混有黏液或血丝。患牛体温明显升高,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口渴症状,喜饮冷水。同时可见腹部胀痛,粪便排出时肛门有烧灼感,会阴部可能发红肿胀。此类型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或由饲喂过量精料、霉变饲料等引起。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为主,常选用葛根芩连汤和白头翁汤等方剂。这些方剂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利湿止泻功效。
2. 中药方剂应用
在牛病毒性腹泻的中医治疗中,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至关重要。对于寒湿证患牛,主要选用温中健脾、化湿止泻类方剂。香连丸是常用方剂之一,其中黄连具有清热燥湿之效,配合吴茱萸温中散寒,木香行气止痛,干姜温中散寒,诸药配合增强温中止泻之功。附子理中丸则以制附子、干姜温补脾阳,配合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扶正,共奏温中祛寒、健脾止泻之效。
针对湿热证患牛,则需选用清热利湿、止泻安肠类方剂。葛根芩连汤中葛根升发清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白芍收敛止泻,共同发挥清热利湿、止泻之功。白头翁汤则以白头翁清热凉血,配合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秦皮收敛止血,对于热重型泻痢尤为适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症状的轻重缓急适当加减药物,如腹痛重者可加枳壳、香附,脱水明显者可加生地、玄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3. 扶正固本治疗
在牛病毒性腹泻的后期治疗阶段,由于患畜经历了持续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往往导致机体虚弱,脾胃功能低下。此时需要采用扶正固本的治疗策略,重点使用健脾益气类中药进行调理。党参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的功效;黄芪则善于补气固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功能;茯苓能健脾利水,与白术配伍更能增强健脾之效。
考虑到病毒感染可能造成的余热未清,同时为预防继发感染,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类药物。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板蓝根则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两药配合使用可有效清除体内余邪。此外,还可根据患畜具体情况选用其他调理药物,如山药、扁豆等补益脾胃,当归、熟地等养血补虚,构建完整的调理方案。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剂量宜轻,待患畜适应后再逐步加重;二是要密切观察患畜的采食量、精神状态、粪便性状等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 综合防治措施
应立即对患病牛只进行隔离,实行分群饲养制度,防止疾病在牛群中扩散。同时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牛舍清洁,定期进行彻底消毒,消除环境中的病原体。在饲养管理方面,需要合理调整饲料结构,提供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如优质青干草、精料等,并确保充足的清洁饮水供应。由于持续腹泻会导致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充电解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可选用口服或静脉补液。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畜,建议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使用中药方剂的同时,适当配合西医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结语: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中兽医治疗以其整体调节、标本兼顾的特点,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辨证施治,合理运用中药方剂,配合完善的饲养管理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还能提高牛群的整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王勇,王丽艳.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24,45(11):118-120.
[2]曾湘.牛病毒性腹泻的中兽医治疗方法[J].中国畜牧业,2024,(11):101-102.
[3]付鹏程.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