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自然材料孕育多彩游戏

作者

马岚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00

摘要:本研究聚焦自然材料在户外游戏中的开发与应用,基于素质教育和环境友好理念,系统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游戏资源转化路径。通过解构自然材料的物理特性,揭示其形态可塑性、质感差异性和结构随机性等特征,建立与游戏设计元素间的动态匹配模型。实践层面提出"感知-重构-互动"三阶模型,结合季节性资源调度和安全性评估机制,形成从材料收集到活动设计的完整方案。典型案例显示,树叶拼贴、松果建构等游戏显著促进儿童空间认知和协作能力发展,木块组合类活动有效增强手眼协调与创造力。研究表明,自然材料不仅突破传统教具的功能局限,更构建起儿童与自然对话的媒介系统,其多感官刺激特性对身心协调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未来研究需关注材料数字化建档、跨地域适应性改良等方向,推动户外游戏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自然材料;户外游戏;游戏设计;儿童发展;感官刺激

一、自然材料在户外游戏中的价值与意义

自然材料在户外游戏中的运用,为儿童认知发展与素质教育提供了独特载体。相较于塑料玩具的标准化形态,树叶的天然叶脉结构、松果的层叠式鳞片特征,能够触发儿童对几何形态的直观观察与空间推理。例如在木块组合游戏中,不同木质纹理与重量差异促使儿童主动调整抓握力度,这种触觉反馈机制有效增强了手部肌肉控制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自然材料的多维感官刺激符合儿童具身认知规律,其不可预测的形态特征更有利于激发探索欲望。

在环境保护层面,自然材料的循环利用构建了生态教育实践场域。儿童通过收集落叶、枯枝等可再生资源参与游戏材料制备,直接感知物质转化过程,这种参与式体验比传统环保说教更具行为引导力。研究案例显示,当儿童使用自采材料进行建构游戏时,对材料损耗的敏感性显著提升,这为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提供了行为训练契机。这种环保实践与游戏行为的有机融合,使生态理念内化为儿童的自然认知图式。

从社会性发展角度观察,自然材料的开放性特质促进协作能力培养。树枝搭建类游戏往往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承重测试,在此过程中儿童必须通过语言沟通协调搭建方案,这种真实问题解决情境能有效提升团队协作效能。同时,材料特性的物理限制促使儿童学会妥协与创新,例如在石块平衡游戏中,参与者需共同调整重心位置以达成目标,这种动态互动过程培养了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自然材料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文化传承维度。地域性材料如竹材、陶土等的使用,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自然接触传统工艺元素。当儿童用芦苇编织游戏道具时,不仅锻炼了精细动作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材料特性与人类智慧的互动关系。这种文化浸润式的学习方式,为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开辟了新路径。

二、自然材料的特性与游戏设计关联性

2.1 自然材料的物理属性与感官刺激功能

自然材料独特的物理属性为儿童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源。材料的形态可塑性是触发视觉认知的重要特征,如树叶的掌状脉络与不规则边缘形成视觉对比,促使儿童在拼贴游戏中主动进行形状识别与组合匹配。松果鳞片的螺旋排列方式,在滚动过程中产生动态轨迹变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几何特性能够有效训练空间观察能力。不同材料的透光性差异,如蝉翼与树皮的对比,在光影游戏中自然形成明暗层次的教学素材。

多感官的协同作用促进认知整合。当儿童用枫叶制作拓印时,需同步处理叶脉纹理的视觉信息、叶片厚度的触觉反馈以及按压力度的动觉控制,这种多通道信息处理机制能有效提升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松针束的弹性特征在投掷游戏中同时作用于视觉轨迹追踪和触觉记忆,形成复合型的运动学习模式。自然材料固有的属性关联性,使游戏过程自然具备跨感官联动的教育价值。

2.2 材料可变性对游戏创造力的激发机制

自然材料的可变性特征为儿童游戏创造力提供了动态发展空间。这种可变性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形态层面,树叶因季节更替产生的颜色渐变与形状差异,使拼贴游戏具备持续更新的创作可能;结构层面,松果鳞片的开合特性与树枝分叉的随机角度,迫使儿童在建构游戏中不断调整组合策略;功能层面,同一块鹅卵石在不同游戏情境中可充当计数工具、平衡砝码或绘画载体,这种多用途特性拓展了思维灵活性。

在游戏实践中,材料可变性通过试错机制促进创新思维。例如儿童用玉米芯搭建高塔时,材料本身的圆柱体形态与易滚动特性形成天然限制,这种物理障碍迫使参与者反复测试不同堆叠方式。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倒塌现象,反而成为理解重心原理的直观教具。贝壳类材料的天然孔洞结构,在串联游戏中既可作为计数单位,又能通过孔洞大小差异训练尺寸匹配能力,这种功能转换需求促使儿童建立多角度观察习惯。

材料的动态变化特性还构建了阶梯式挑战体系。春季柳条柔韧易弯折,适合编织类游戏;秋冬干燥后脆性增强,则转化为拼插游戏材料。这种随材料状态改变自动升级的游戏难度,恰好匹配儿童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案例显示,儿童在操作可变性材料时,其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处理材料属性突变时,能更快启动替代性方案思考。

材料可变性带来的不确定性还培养了抗挫折能力。在石块平衡游戏中,天然石面的不规则性导致每次搭建都是全新挑战,这种可控范围内的失败体验,使儿童逐渐形成"尝试-调整-创新"的思维模式。案例分析表明,长期接触可变性材料的儿童,在开放性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意愿和方案独创性。

三、多彩游戏实践路径探索

3.1 基于生态理念的游戏场景构建策略

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构建游戏场景,应遵循"就地取材、动态适配"的原则。首先注重材料来源的生态属性,优先选用本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如落叶、松果、河石等,既能降低资源消耗,又使游戏环境与周边生态形成有机整体。例如利用秋季枫叶铺设色彩感知区,儿童在收集过程中直接观察叶色渐变规律,这种材料获取方式本身即构成生态认知环节。

场景布局需强化自然要素的交互性。将游戏区域划分为材料探索区、创意建构区和生态展示区,各区之间保留自然过渡带。探索区设置多层分类架,按材料质地、形状进行开放式陈列,儿童通过触摸比较发现树皮的纵向纹路与鹅卵石的同心圆纹理差异。建构区保留原始地形特征,利用斜坡进行木块滚动实验,使重力原理的认知融入游戏过程。

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场景的生态适应性。建立季节性材料轮换制度,春季采用柔韧柳条进行编织游戏,夏季改用硬质竹片搭建遮阳结构,这种变化不仅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更帮助儿童理解物候规律。同时设置材料再生角,展示枯枝堆肥过程,儿童通过定期观察分解进度,建立物质循环的直观认知。

生态场景的构建还需融入文化基因。在少数民族地区游戏中,将藤编技艺转化为建构游戏元素,儿童在模仿传统编织手法时,自然领悟材料特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沿海园区则可利用贝壳设计计数游戏,既锻炼数学思维又传承渔家文化。这种文化嵌入策略使生态教育突破环境保护的单一维度,形成多维度的价值传递系统。

场景的可持续运行依赖多方协同机制。建立"儿童-教师-家长"共管模式,鼓励家庭参与材料收集,将废弃果核、坚果壳等纳入游戏资源库。通过设置材料循环登记册,儿童亲手绘制材料"生命周期图",直观理解资源再利用的生态价值。这种参与式管理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更在游戏过程中培育责任意识。

3.2 自然材料分级应用与安全保障体系

在自然材料应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分级体系与安全防护机制是保障游戏有效性的关键。根据儿童年龄特征与操作能力,将自然材料划分为基础型、进阶型和拓展型三个应用层级:基础型材料如完整树叶、松果等,适合小班幼儿进行抓握与简单拼搭;进阶型材料包含分叉树枝、带纹路石块等,供中班开展组合建构;拓展型材料则涉及竹片、藤条等需工具辅助加工的类型,用于大班复杂场景搭建。这种梯度设计既匹配儿童发展规律,又避免材料难度与能力错位导致的安全隐患。

建立材料状态分级管理制度能显著提升使用安全性。将材料划分为新鲜态、干燥态、老化态三类:新鲜树枝限定用于平面拼图等低风险游戏;充分干燥的竹材开放给建构游戏;出现开裂或霉变的老化材料则转入艺术拓印等非受力场景。同时创新安全检测方法,如用砂纸测试木材毛刺指数,用水浸法验证材料结构稳定性,确保每种材料投入使用时均达到安全阈值。

应急防护体系包含双重保障措施。物理防护层面,在游戏区铺设缓冲性能达标的天然材料地垫,如松针层或细沙区,减轻意外跌倒的冲击力。医学防护方面,配备植物图谱手册与应急处置包,对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漆树等材料进行显著标识。通过"教师预操作-儿童模拟练习-实时监护"三级培训机制,使儿童掌握工具的正确握持姿势与材料加工规范。

四、自然材料驱动户外游戏发展的未来展望

随着教育理念与技术的持续革新,自然材料在户外游戏领域的应用将呈现多维发展趋势。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重要方向,通过建立材料特性数据库与增强现实(AR)技术结合,可突破物理材料的时空限制。例如开发自然材料识别应用程序,儿童扫描树叶即可获取植物学知识,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既保留材料触感优势,又拓展认知维度。材料创新方面,跨地域适应性改良技术值得关注,如通过物理改性提升南方竹材在北方干燥环境中的耐久性,使地域性材料突破气候限制。

教育形态的转型升级需要重点关注。自然材料与STEAM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形成新型学习模式,比如用松果鳞片排列规律讲解斐波那契数列,通过树枝搭建活动渗透工程力学原理。这种实践导向的学习方式,能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任务。同时应开发模块化教具系统,将常见自然材料标准化处理,保留原始特征的同时形成可组合的教学套件,方便不同地区推广使用。

生态化发展路径的深化体现在全周期管理体系的构建。建立材料碳足迹追踪机制,从采集、加工到废弃全过程实施环保评估。开发材料循环利用云平台,实现跨园区的资源共享与余缺调剂,如北方园所冬季可接收南方园所的常绿植物材料。安全性保障方面,需研制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检测材料结构稳定性,当树枝出现裂纹时自动预警,形成预防性保护机制。

在实践推广层面,应建立分级培训体系与效果评估工具。针对教师开发材料应用能力认证系统,设置基础操作、创意开发、安全管理等模块。研制游戏效果动态评估量表,从认知发展、协作能力、环保意识等维度建立观测指标。通过跨区域示范园创建,形成可复制的特色模式,如林区园所侧重木质材料应用,海滨园所发展贝壳类游戏体系。

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开放型生态系统。建立产学研协作网络,联合材料学家开发环保处理技术,邀请游戏设计师优化活动方案。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比较不同气候带国家的自然材料应用智慧,如北欧松果游戏与东南亚竹材活动的经验互鉴。通过持续创新与系统优化,自然材料将在户外游戏领域释放更大教育潜能,为儿童构建起连接自然与科技的成长桥梁。

参考文献

[1] 季玲玲.自然资源巧利用,趣玩游戏乐童年[J].《留学》,2024年第18期78-79,共2页

[2] 张丽.亲自然教育在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中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年第11期154-156,共3页

[3] 张永芬.幼儿户外区域游戏中自然材料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4年第31期110-112,共3页

[4] 金严萍.浅谈在小班户外游戏中融入自然资源的策略[J].《炫动漫》,2024年第12期0217-0219,共3页

[5] 李懿.自主游戏,拥抱自然--谈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J].《教育界》,2024年第3期110-112,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