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赵恒泽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新课标强调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高中阶段,数学知识难度较大,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因此,需要老师引导。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了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途径,以提高其运用的有效性,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

问题驱动是指在“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先学再解”的教学模式不同,问题驱动法更像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当然也是学习理论的主体,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但是,由于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应用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亟待广大教师加以改进和完善。

1.提升驱动问题设计质量

1.1.遵循一般原则

一是趣味性原则。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驱动问题需要学生主体来解决,如果没有趣味性的加持,很难让学生产生内生的学习动力。秉持趣味性原则,设法在问题设计中引入一些趣味元素,不仅能够达到驱动的效果,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能将问题驱动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区别开。

二是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要求驱动问题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应适时、适量和适度。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教学需求,若教师将问题驱动教学作为数学课堂的“万金油”,就会令其效果大打折扣。坚持适度性原则,在深入分析课堂需求的情况下有选择地使用问题驱动教学,才能使问题驱动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

1.2.丰富问题分类

问题驱动教学法可用于任一教学环节,教师应结合不同环节的教学需求来丰富问题分类,以提升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创造性,更好地满足各项教学需求。一是起点问题,具有触发性、可拓展性的特点,囊括引入性问题、复习性问题、激趣性问题与类比性问题等诸多类型。起点问题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来设计合适的起点问题。例如,与前面所学知识有明显逻辑关联的时候,可以设计复习性问题,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对旧知识归纳、总结和记忆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引入。

二是延伸问题,即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在数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下生成的问题,能够带领学生逐步深入。高中生的认知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很多时候教师无法准确预判学生的思维情况,一个驱动问题无法顺利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核,此时就需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新增加一个延伸问题,这一延伸问题就可以看成是到达原来目标的一个桥梁,以“补”上学生的思维漏洞。延伸问题的设计无法在课前完成,必须由教师灵活观察课堂情况,并基于实际情况及时增加延伸问题,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2.完善问题教学主要环节

2.1.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现实生活经验加以深入研究,在全面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明晰问题驱动教学的基本范畴,找准问题驱动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在线发送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前展开自学,吸收较为简单的知识,关注难度较大的知识,也能让学生的听课目的更加明确,为学生在问题驱动教学中的深度参与奠定基础。

2.2.问题设计阶段

在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遵循驱动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种类的驱动问题。此外,教师还应认识到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发展规律,巧设问题串,以问题串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更深入的方向进行。

2.3.问题解决阶段

在问题解决阶段,教师应该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在驱动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主要作用。首先,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因为追赶进度而压缩学生的思考时间,而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实践、比较与思考,领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当教师提供的思考时间更加充足时,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深入,得出的答案也会更加全面,所能取得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其次,要合理把握驱动问题提出的时机。在数学课堂中虽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当驱动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思维受限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借助具体的问题给予学生及时、适当的启发与引导,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不能操之过急地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3.优化问题教学基本流程

3.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所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是高效组织问题驱动教学的关键一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的应用日益深入与完善,情境教学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往往局限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上。事实上,情境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去思考数学问题。为此,在提出驱动问题之前,教师应该代入学生的视角,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片段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并依托情境顺利提出驱动问题,由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

3.2.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问题驱动教学往往被用来解决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而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有限,一些学生还未具备独立解决驱动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来降低理解的难度。在提出驱动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热烈的组内讨论来对驱动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初步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明确组内分工,等等。

以小组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单位,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小组的划分是否科学。在划分小组时,教师应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遵循,确保问题驱动教学的公平性。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级。在对学生分组时,确保每一小组中包含A、B、C三个不同层级学生的数量相同,从而极大程度地确保分组的科学性,也为驱动问题的顺利解决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问题驱动法运用于高中数学课堂,很好地解决了目前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加强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石军.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09):14-16.

[2]王新军.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03):62-64.

[3]宋伟.高中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方式概述[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2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