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解题思路的研究

作者

殷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中学 616750

摘要:几何最值问题作为初中数学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聚焦于其中最为经典的“线段最值”问题,旨在系统梳理和探究其背后深刻的解题思路。文章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公理出发,构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两大核心路径:一是以几何变换为手段,实现“化折为直”的几何路径;二是以函数思想为引领,达成“以数解形”的代数路径。文章通过对典型例题的深度剖析,不仅展示了轴对称、平移等变换方法的巧妙应用,也论证了构建函数模型求解的普适性与严谨性。最后,本文立足于一线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整体等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从而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方法,提升其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最值;线段最值;解题思路

在初中数学的广阔天地里,“图形与几何”部分总是以其直观的形态与严谨的逻辑吸引着学生的目光。而在这一领域中,几何最值问题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各类考试中的“常客”,更是连接几何与代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解题能力的重要桥梁。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变化万千,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并非基础知识不牢固,而在于未能洞察问题本质,未能掌握其背后共通的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本文将以几何最值问题中最为基础和典型的“线段最值”问题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解题思路,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 返璞归真:线段最值问题的本源与思想

千变万化的线段最值问题,追根溯源,都立足于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句朴素的论断,是我们在茫茫题海中辨明方向的灯塔,是我们评判一切解法的最终标准。所有复杂的求解过程,无论包装得多么巧妙,其最终目的都是将所求的线段之和,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连接某两个确定点之间的一条线段的长度。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思维需要遵循两条核心的转化路径。第一条是“化折为直”的几何路径。当所求的线段是一条“折线”时,我们自然会想到,能否通过某种几何图形的变换,如对称、平移或旋转,将这条折线“拉直”,使其首尾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是我们所求的最小值。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转化与化归”思想,即将一个未知、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简单问题的过程。

第二条是“以数解形”的代数路径。当几何图形中的变换关系不甚明朗,或者图形本身就处在坐标系中时,我们可以借助“数形结合”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通过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元素——点的坐标、线的长度——赋予代数的表达,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将所求线段的长度表示成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函数。这样,纯粹的几何问题便转化为了我们更为熟悉的、求解函数最值的代数问题。这种方法思路清晰,程序性强,为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开辟了另一条康庄大道。

在探索这两条路径的过程中,还应贯穿着一种“整体思想”。有时,题目中并非所有线段的长度都是变量,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将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进行剥离,将问题中的某些部分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从而简化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二、 几何路径:几何变换下的“化折为直”之美

几何方法的魅力在于其直观与精巧,它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图形观察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转换能力。在求线段最值问题中,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是最为常用的两种“化折为直”的工具。

1. 轴对称变换:经典的“将军饮马”模型

“将军饮马”模型是利用轴对称求解线段和最小值的最经典应用。其基本形态是:定点A、B在直线L的同侧,需要在直线L上寻找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小。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在于,P点是动点,导致PA和PB的长度都在变化,直接求解非常困难。

此时,轴对称变换便展现出其威力。我们可以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我们知道AP = A'P,因此,原本所求的PA+PB就等价于A'P+PB。此时我们观察新的线段和A'P+PB,它的两个端点A'和B是固定的,动点P恰好位于连接它们的路径上。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当A'、P、B三点共线时,A'P+PB的长度即为线段A'B的长度,这就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小值。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完美的“化折为直”。

“将军饮马”模型的数形结合图示

第一步:问题的呈现 —— “折线”的挑战

我们首先将问题中的元素进行可视化。将军的位置是A点,军营的位置是B点,笔直的河流是直线L。将军需要牵马到河边L上的任意一点P去饮水,然后再回到军营B。我们的目标是找到这个P点,使得总路程(AP + PB)最短。下图直观地展示了这条“折线”路径。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 —— “化折为直”的智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运用轴对称变换。我们将A点沿着“镜面”——也就是河流L——翻折到对岸,得到对称点A'。然后连接A'和B点,这条连线与河流L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找的最优饮水点P。

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对称的性质,河岸上的点P到A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A'的距离(即AP = A'P)。这样一来,原来求的AP + PB就巧妙地转化为了求A'P + PB。A'和B是两个固定点,连接它们的路径中,最短的自然是那条笔直的线段A'B。这个过程,就是“化折为直”的精髓所在。

三、 代数路径:函数思想下的“以数解形”之力

虽然几何方法精妙绝伦,但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轻易找到巧妙的变换。有时,图形关系复杂,辅助线难觅。此时,代数方法,特别是函数思想,便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虽然朴素但却异常稳健和强大的道路。

其核心步骤是“设变量—列函数—求最值”

1. 设变量:根据几何图形特征,设一个关键变量(如线段长度、角度、点的坐标等,常用x表示)。

2. 列函数:利用几何公式(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将目标线段长度表示为关于x的函数(如一次函数y=kx+b、二次函数y=ax²+bx+c等)。

3. 求最值:根据函数类型,结合变量的取值范围(由几何图形边界确定),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我们来看一个适合用函数法求解的例子。

变式题:1.如图,已知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 C,连接AC,点M是线段AC下方抛物线上一点,过点M 作y轴的平行线与AC交于点 N,求线段MN的最大值.

剖析:这个问题中,因为M,N的坐标不确定,相当于两个动点,不好用几何求其最值问题,所以要解决线段MN的最大值,可引入代数,设出M点的横坐标,将横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得出纵坐标,因为N点和M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于y轴,所以N点的横坐标与M点的横坐标相同,又因为N点在AC直线上,所以将N点的横坐标代入AC直线解析式即可得出N点的纵坐标,从而可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出线段MN的距离,则MN的长度则是一个关于二次函数关系式,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再利用顶点坐标可求出最值问题。

这个求解过程虽然计算步骤较多,但每一步都依据明确的代数法则,逻辑清晰,路径唯一,最终得到了精确的答案。它展示了代数方法在处理复杂几何动态问题时的普适性和强大力量。

四、 教学启示:从“解一道题”到“会一类题”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出某一道题,而是要通过解题的过程,引导他们掌握一类题的通法,领悟其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

在几何最值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思想引领,超越技巧:在讲解任何一种方法时,都要首先点明其核心思想。讲轴对称,就要强调其“等距变换”和“化折为直”的目的;讲函数法,就要突出“数形结合”和“变量归一”的核心。让学生明白,所有技巧都是为思想服务的。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该用什么思想去转化它”,而不是“这道题套用哪个模板”。

模型构建,举一反三:将“将军饮马”这样的经典问题,从一道例题提升为一种“数学模型”。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变化中把握模型的不变核心。例如,可以将“河岸”从直线变为角、圆弧,可以将“饮马”的路线从A-P-B变为A-P-P'-B,在这些变式训练中,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才会真正深刻,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

关注过程,允许试错:几何最值问题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思维训练。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是几何路径还是代数路径。当学生在寻找辅助线时遇到困难,我们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反问:“你的目的是什么?是想构造对称点还是想平移线段?”引导他们从目的出发去思考方法。当学生选择代数法但计算繁琐时,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是否有更优的建系方式,或者几何法是否会更简洁。在这种对比和反思中,学生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选择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结语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特别是线段最值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极具探究价值的领域。它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原点,延伸出“化折为直”的几何变换与“以数解形”的函数构建两大思维路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穿过题海的迷雾,看清这两条清晰的道路,让他们不仅学会走路,更能理解为何要这样走。当我们把数学思想作为教学的罗盘,把模型思维作为学生的行囊,他们才能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乃至更广阔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刘桂景.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的解题思路分析[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01): 49-50.

王二平. 整体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以“图形与几何”问题为例[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12下): 39-41.

张红琴. “转化思想”在初中几何最值问题中的应用[J]. 数学之友, 2021(04): 90-92.

成政荣.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 2020(11):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