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张垚

合肥市巢湖市中心幼儿园 238000

一、引言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幼儿家国情怀的重要举措,随着学前教育对德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红色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课程的实施却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红色文化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深入分析这些实践困境,并探寻有效的优化路径,对推动幼儿园红色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困境

(一)教师层面问题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其红色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成效。比如教室知识储备不足,多数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局限于历史事件表面,对精神内涵理解不深。还有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与情境创设。在“小英雄王二小”主题教学中,教师仅通过图片和讲解进行授课,幼儿参与度不足 40% ,难以激发情感共鸣。最后课程设计能力薄弱。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转化为适合幼儿的课程内容时存在困难,课程目标模糊,内容选择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设计方面的不足

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当前,红色文化园本课程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许多幼儿园未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分层目标,大小班教学内容和要求差异不明显,难以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内容选择上,存在成人化倾向,如将复杂的革命历史事件直接引入课堂,幼儿难以理解。同时,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与其他领域课程融合不足,红色文化教育多以孤立的主题活动开展,未能形成连贯的学习体系,影响幼儿对红色文化的整体认知

(三)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

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目前园内资源开发滞后,多数幼儿园缺乏系统的红色文化园本教材,教学资料多为教师零散收集,质量参差不齐。教具和学具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家园合作方面,家长参与度低,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亲子活动中配合度不高。园所与社区、社会资源联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周边的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等资源,使幼儿缺乏实地体验和直观感受,削弱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

三、基于教师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专业培训

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需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一方面,组织理论研修,邀请党史专家、教育学者开展讲座,帮助教师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培训,通过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技巧。某幼儿园开展 “红色文化教学能力提升” 系列培训后,教师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显著提高,幼儿课堂参与度提升至 70% 以上。

(二)促进教学反思

建立教师教学反思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日志,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并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会,组织教师分享交流。通过对 “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的复盘分析,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幼儿园可将红色文化教学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提供进修机会等。同时,设立红色文化课程开发专项奖励,鼓励教师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持续发展。

四、课程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分层目标

依据《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分层递进的课程目标。小班侧重培养幼儿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如认识简单的红色文化符号;中班引导幼儿理解红色文化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大班则着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能力,如组织幼儿讨论红色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选取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红色文化素材。例如幼儿园可以在 “重走长征路” 主题课程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与本地红色资源进行创新设计:

小班孩子可以将 “过草地” 场景转化为 “跳荷叶” 游戏,用绿色地垫模拟沼泽,幼儿通过跳跃 “荷叶” 运送 “粮食”(软沙包),教师同步哼唱改编儿歌《小红军过草地》,帮助幼儿直观感受长征的艰辛。大班孩子还可以结合本地红色遗址,设计 “小小讲解员” 实践活动。幼儿通过参观纪念馆、采访工作人员,整理图文资料并制作《家乡红色故事手册》,在园内开展故事分享会,主动向同伴讲述家乡的红色历史。

(三)构建系统结构

打破课程领域界限,将红色文化与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课程有机融合。在语言领域开展红色故事讲述与创编活动;艺术领域进行红色主题绘画、手工制作;社会领域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通过跨领域整合,构建系统完整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使幼儿在多元学习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五、幼儿教育与资源整合的优化措施

(一)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教师通过观察、评估,了解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对于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拓展性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幼儿,给予更多指导和鼓励。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风格,激发全体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家园合作

家园协同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参与度。开展亲子红色文化活动,如亲子共读红色绘本、共同制作红色手工作品等,增进亲子互动,营造家庭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建立家园沟通平台,及时交流幼儿学习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

积极整合社区、社会资源,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空间。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幼儿参观学习,让幼儿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邀请老党员、退伍军人走进幼儿园,讲述红色故事,增强教育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此外,利用网络资源,开发数字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和幼儿学习提供丰富素材。

六、结论

红色文化融入园本课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对教师发展、课程设计、幼儿教育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课程体系,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整合多方资源,才能有效解决实践困境,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让红色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持续探索创新,推动红色文化园本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双双 , 王天仁 . 红色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J]. 新教育 ,2024,(14):98-100.

[2] 杜红娟 . 红色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应用 [J]. 求知导刊 ,2025,(07):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