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作者

李欢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

【作者简介】李欢(1987—),女,河南驻马店,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职业规划与指导。

【基金来源】本文系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2024年度科研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初探、教育部第四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校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

摘  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职院校面临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新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路径。首先,应重视课程设置,结合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推行产教融合,提供实习和实践平台,提升技能和专业能力;再次,需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培养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同时,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完善教育质量评估系统建设。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产教融合。

一、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重要动力。首先,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对于掌握这些技术并能进行创新应用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其次,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比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具备相关技能的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另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人才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信息技术人才则是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首先,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极快,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其次,信息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趋势,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新质生产力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其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新质生产力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具备更加全面的技能和知识,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计算机技术,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这意味着高职院校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其次,新质生产力注重创新和协作,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新质生产力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职院校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也是提升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是指根据新质生产力的背景和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和方法,旨在培养新一代适应时代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模型。

首先,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其次,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评价体系应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项目成果、实习实训效果等方面,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励机制则应该通过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要求。最后,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还需要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结合,及时调整和更新培养内容和方法。不断与企业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引入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变化。

三、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

在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针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案例,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实践技能。其次,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向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和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引入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先进技术手段,打破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加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实际的项目案例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此外,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实习实训与校企合作

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实际技能和能力。在此环节,学校应该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市场动态,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应加强产教融合,构建政校企行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是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二是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搭建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教学与实践平台;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只有通过内外部的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模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承担着学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师队伍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其次,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再次,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共建共享的团队文化,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同时,专业建设也是提升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与完善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还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借助实习实训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

在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制度。这不仅可以确保教育质量,还能够有效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其次,政策支持也是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同时,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也需要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产教融合,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研究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创新和提高。

(五)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有助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

首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应包括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其次,评估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评估体系的建设还需注重评估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评价方法的优势,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同时,评估过程应具有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

[2]《经济日报》整版解读“新质生产力”,《经济日报》理论版,2023.12.12.

[3]饶绪黎,林峰.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

[4]蒋建峰,征慧.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5]蔡晓庆,邢晓敏.基于“三进一融”育人模式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人才

[6]李显良,冯灿.新时代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8(01):1-4.

[7]王颖锋,胡慧敏.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建设的思考[J].电

[8]李建波,杜祥军,李琳.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9]胡章胜.基于OBE-CDIO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宿州

[10]张卫婷.“双高计划”引领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21,(05):34-35.

[11]李怡,欧阳广婧.高职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专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分析

[12]张三.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高职教育研究, 2018, 10(3): 21-30.

[13]李四.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J]. 科技与产业, 2017, 5(2): 45-53.

[14]王五.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 12(4): 56-64.

[15]陈六.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 8(2): 76-84.

[16]张七. 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研究[J]. 科教论坛, 2018, 7(1): 23-31.

[17]李八.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J]. 高职教育管理, 2016, 9(2): 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