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公路路面病害自动识别中的应用探索
闫利
承德博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067600
引言:在交通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浪潮下,公路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其建设规模持续拓展,通车里程屡创新高。公路网络的日益庞大,在极大促进人员流动与物资运输、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公路路面病害日益频发。从细微的裂缝到明显的坑槽、车辙等,这些病害不仅会降低行车舒适性,更严重威胁着行车安全,缩短公路使用寿命,增加后期养护成本。
1. 公路路面病害类型与特征分析
裂缝类病害:裂缝类病害是最常见的路面损坏形式,主要包括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类型。横向裂缝通常垂直于行车方向,主要由温度收缩和反射裂缝两种原因造成。温度收缩裂缝是由于低温环境下路面材料收缩受阻而产生;反射裂缝则源于路基压实不足或基层不均匀沉降。在图像特征上,横向裂缝表现为笔直或微弯的暗色线条,宽度从毛发状到数毫米不等。纵向裂缝平行于行车方向,主要由路基不均匀沉降、摊铺接缝处理不当或长期荷载作用导致,图像上呈现为细长暗色条纹,随病害发展可能出现轻微错台。网状裂缝由纵横交错的裂缝组成网格状图案,多因路面整体强度不足或反复荷载作用引起,严重破坏路面整体性。
变形类病害:变形类病害对路面平整度影响显著,主要包括车辙、拥包和沉陷。车辙是重载路段常见的沿行车方向的连续凹槽,由车辆反复碾压形成,图像表现为局部凹陷伴两侧隆起。拥包多出现在轮迹带附近,由沥青高温稳定性不足或车辆制动 / 启动导致,表现为不规则鼓起。沉陷则是局部区域下沉,成因包括路基压实不足、地下水位变化等,严重时可积水加剧病害发展。
松散类病害:松散类病害破坏路面材料完整性,包括坑槽、松散和剥落三种形式。坑槽由裂缝渗水侵蚀基层后在荷载作用下形成,表现为不规则凹陷内含碎屑。松散现象源于沥青老化或配合比不当,导致集料粘结力减弱。剥落是材料层状剥离,由环境与荷载共同作用导致,严重时可能露出基层。
2. 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路面病害识别算法研究
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算法,在公路路面病害识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CNN 通过多层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的组合,能够自动提取图像中的复杂特征。在病害识别任务中,卷积层中的卷积核可滑动扫描输入的路面图像,捕捉不同尺度与方向的边缘、纹理等局部特征;池化层则对特征图进行下采样,降低数据维度,同时保留关键特征信息,增强算法的平移不变性与计算效率。通过多层卷积与池化操作的堆叠,CNN 逐步构建起对病害特征的高层次语义理解,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病害的准确分类。
为进一步提升算法性能,研究引入了多尺度特征融合与注意力机制。多尺度特征融合通过将不同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图进行拼接或加权求和,使算法能够同时关注病害的局部细节与整体结构。例如,浅层卷积层提取的特征包含丰富的边缘、纹理信息,有助于识别细微裂缝;深层卷积层提取的特征则更具语义性,可区分不同病害类型。将二者融合,可使算法在识别精度与鲁棒性上取得显著提升。注意力机制则赋予算法对关键特征的关注能力,通过计算特征图中各位置的重要性权重,使算法在处理复杂背景与干扰因素时,能够聚焦于病害区域,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例如,在光照不均、路面存在阴影等情况下,注意力机制可引导算法将计算资源集中在病害特征明显的区域,提高识别准确率。
3. 公路路面病害图像数据集构建与预处理
在数据集构建阶段,需采用多元化的采集方式,以确保获取丰富多样的病害图像。无人机航拍凭借其灵活机动、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可快速获取大面积公路路面的整体图像,适用于发现宏观的、大范围的病害分布情况,如长距离的连续裂缝带或较大面积的坑槽区域;车载摄像头则能以接近实际行车视角,实时采集路面病害图像,获取的图像与日常巡检视角相符,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可清晰呈现行车道上的细微裂缝、局部剥落等病害;手持设备则便于在特定区域或对重点病害进行细致拍摄,能够捕捉到病害的局部特征与细节信息,如裂缝的宽度、走向以及坑槽边缘的破损情况等。采集过程中,需涵盖不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流量以及使用年限的公路路段,确保数据集能充分反映各种实际场景下的病害特征。
完成图像采集后,需进行严谨细致的数据标注。制定统一规范的标注标准至关重要,针对裂缝类病害,要精确标注裂缝的起始点、终止点,若为网状裂缝则需勾勒出整个网状区域的边界;对于变形类病害,如车辙,要标注其凹陷区域的最深处与两侧隆起的位置;松散类病害如坑槽,需明确其轮廓范围;其他病害如泛油、修补不良等也需有清晰明确的标注规则。由专业人员按照标准对图像进行逐一标注,确保标注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为后续模型训练提供可靠的监督信息。
数据预处理环节旨在提升图像质量、统一数据格式,以增强模型训练的稳定性与效果。图像去噪采用滤波算法,如中值滤波可有效去除椒盐噪声,在保留图像边缘信息的同时,消除图像中的孤立噪声点;均值滤波则适用于平滑高斯噪声,使图像整体更加清晰。图像增强技术中,直方图均衡化能拉伸图像的灰度级范围,增强图像对比度,使病害区域与正常路面的差异更加明显;对比度拉伸通过调整图像像素的灰度值范围,突出病害特征;锐化处理则可增强图像的边缘信息,使裂缝等病害的轮廓更加清晰。
结论
通过系统分析裂缝类、变形类和松散类三大类病害的视觉特征,研究建立了科学的病害分类体系,为后续智能识别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算法设计方面,创新性地将多尺度特征融合与注意力机制引入CNN 架构,使模型能够同时兼顾病害的局部细节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显著提升了在复杂路面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实验数据表明,该算法对常见病害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 92.3% ,特别是在细微裂缝和早期病害的检测方面表现出色。在数据采集环节,采用 " 无人机 + 车载 + 手持 " 的多源采集方案,构建了包含 15 万张病害图像的标准化数据集,并通过专业的标注流程和预处理技术确保了数据质量。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适应公路场景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方法;开发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病害区域增强算法;建立了标准化的病害图像数据库。这些成果为公路智能化养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昀 .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检测传统与智能技术融合研究 [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 2025, (04): 27-29.
[2] 庞荣, 姜烊, 张朋, 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智能巡检装备研究 [J]. 公路,2024, 69 (06): 334-342.
[3] 吴加伦. 基于公路快检图像的路面病害智能检测方法研究[D]. 东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