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背景下九年级化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郑宗远

莆田渠桥第二中学 351142

摘要:“双减”政策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适应政策导向进行创新。本文聚焦九年级化学分层作业设计,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从作业功能定位、学生差异把握、作业类型拓展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分层设计优化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效果。研究发现,分层作业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认知差异,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作业功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双减政策;九年级化学;分层作业设计;人教版教材

一、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政策背景

“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政策要求教师重新审视作业的功能定位,从单一的知识巩固转向素养提升和能力培养。在化学学科中,作业不仅是知识巩固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载体。分层作业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差异化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

从教育理论角度看,分层作业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其跨越“最近发展区”。在化学教学中,不同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掌握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中,部分学生能快速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仅停留在宏观现象的观察层面。分层作业设计可通过差异化任务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突破认知瓶颈,实现深度学习。

此外,多元智能理论也为分层作业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加德纳认为,学生具有语言、逻辑、空间、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传统“一刀切”的作业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智能发展需求。化学学科涉及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多种认知活动,分层作业设计可通过多样化任务形式激发学生的智能优势。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单元中,教师可设计实验操作类作业、数据分析类作业和模型构建类作业,分别对应运动智能、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分层作业设计的核心要素:紧扣教材目标

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教材目标的精准把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大主题为线索,构建了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需深入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将其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单元为例,教材目标包括: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认识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针对这一目标,教师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基础层作业聚焦概念理解和方程式书写,如“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反应类型”;提高层作业强调知识迁移和应用,如“分析胃酸过多时服用含氢氧化铝药物的作用原理”;拓展层作业则注重创新实践,如“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通过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中,教材目标涉及碳单质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内容。教师可结合实验探究活动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如“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提高层作业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如“比较不同酸与碳酸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速率”;拓展层作业则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探究,如“调查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减排建议”。这种分层设计不仅紧扣教材目标,还通过差异化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

三、分层作业设计的关键路径:把握学生差异

学生差异是分层作业设计的核心依据。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基础、学习风格和兴趣偏好三个方面。教师需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和学情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差异,为分层作业设计提供依据。

认知基础差异是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考量。例如,在“化学方程式”单元中,部分学生能快速掌握配平方法,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在最小公倍数法或奇数配偶数法的应用上存在困难。教师可针对这一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层作业提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方法;提高层作业增加复杂方程式的配平任务,如涉及多步反应或特殊条件的方程式;拓展层作业则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化学方程式并配平,培养其逆向思维能力。通过分层训练,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均能逐步提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

学习风格差异同样影响作业设计。视觉型学习者擅长通过图表和模型理解知识,听觉型学习者偏好通过讲解和讨论获取信息,动觉型学习者则需要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知识。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单元中,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分层作业: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提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填空和排序任务;对于听觉型学习者,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对于动觉型学习者,安排实验操作任务,如“探究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这种分层设计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兴趣偏好差异也是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维度。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热情,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关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化学与生活”单元中,教师可设计兴趣导向的分层作业:对于实验兴趣浓厚的学生,布置“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任务;对于生活应用兴趣较强的学生,安排“调查家庭厨房中的化学变化”的实践活动;对于理论探究兴趣较高的学生,提供“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的辩论任务。通过分层设计,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作业的完成质量。

四、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创新:拓展作业类型

传统化学作业以书面练习为主,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双减”政策对作业多样性的要求。分层作业设计需突破这一局限,通过拓展作业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

实验操作类作业是化学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形式。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实验活动贯穿始终,如“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等。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实验任务:基础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基础实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层作业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如“比较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拓展层作业则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如“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产物”。通过分层实验任务,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跨学科类作业是分层作业设计的另一创新方向。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教师可设计跨学科作业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在“燃料及其利用”单元中,教师可布置跨学科作业:“结合化学、物理和地理知识,分析氢能未能广泛应用的原因,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这一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燃料的燃烧原理,还需结合物理知识探讨能量转化效率,并运用地理知识评估资源分布对氢能应用的影响。通过跨学科作业,学生能突破学科界限,培养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

探究类作业是分层作业设计的高阶形式。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多个单元设置了“调查与研究”“讨论与交流”等栏目,为探究类作业设计提供了素材。教师可结合这些栏目设计分层探究任务:基础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基础探究活动,如“调查本地空气污染状况”;提高层作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结果,如“分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治理措施”;拓展层作业则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探究,如“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植物对空气污染物的吸收能力”。通过分层探究任务,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惠.“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化学分层作业设计探究[J].考试周刊,2025,(04):108-111.

[2]许博.“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