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字教育的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

作者

胡建锋 高艳娟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六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数字教育下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究了将数字教育与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相结合的路径,总结了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效果,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数字教育、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探究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情境式体验的过程,还是一个小组协作的过程。这种更加贴近生活世界的学习方式,既能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又能促进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与创造性,在知识习得与生活应用、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双向互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数字教育的发展,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下面以《窦娥冤》一课为案例,来研究基于数字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基于数字教育的背景,从项目化学习的途径出发,我们的实施过程分确定目标、策划组织、实施展开、评价反馈四个阶段。

一、确定目标

1.阅读全剧,全面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各场幕内容,编写合理的剧本。

2.分析人物形象,确定角色分工,钻研台词、动作、服装造型等。

3.分析戏剧环境,设计场景、道具、音乐等戏剧要素。

4.感受戏剧文化魅力,体验作品的悲悯情怀,梳理总结戏剧知识。

二、策划组织

1.项目启动:介绍项目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窦娥冤》的价值,以话剧展演的方

式呈现学习成果。

2.数据支持:教师提供数字资源平台和工具的介绍,如在线图书馆、视频网站、文本分析软件。

3.全体参与:部署安排4个学习小组做专项突破,承包分工;第一组编导组,负责编

写剧本,总领各组各项学习开展;第二组表演组,确定合适角色,吃透剧本,专职表演;第

三组后勤组,负责场景设计、音乐配置、道具制作等;第四组宣传组,负责科普戏剧知识,

做好活动宣传。

三、实施开展

编导组带领同学们深究教材,查阅书籍资料,结合网络资源,对《窦娥冤》全剧四折进行了翻译,并改写了独具特色的剧本。指向剧本编写的项目化学习,“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去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学为己用,夯实自己的基础和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滋养自己的人格,获得生命的成长。”[1]

表演组先是演员海选,挑选角色进行竞选;接着揣摩剧本,深入研究故事情节,认真品味形象,丰富对剧本的认知,一遍遍体验台词、动作、场景等的设计,抛弃媚俗讨好的认知,排除先锋实验派的表演理念,踏踏实实地钻研传统文化,做人物之所做,说人物之所说,想人物之所想。

后勤组是一个统称,包括灯光、印象、背景设计、道具管理等。音响师先后在网络上搜寻并最终剪辑插入12段音响音乐,其中7段音乐运用效果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小到一个桌灯的制作,需要查阅书籍、搜寻网络,看形制、看材质、看颜色,还要测量大小、就地取材,很多道具的形成,是在对身边物品拆解施工的基础上,组合了其他物品打造编制而成的,呈现在舞台上,以形似晕染古代文化生活氛围,从而烘托良好的舞台效果。

四、评价反馈

《窦娥冤》课本剧如期登台,时长40分钟,邀请全校同学观看品评,获得一致好评。每一个同学在参与项目化学习时候,都是团队互动,彼此在互相评价、相辅相成,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常识、人物形象和悲悯情怀都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解。对本课学习的评价,维度更多,也更有趣。

演员的语言、动作、表情符合角色设定,能够自如地驾驭情感,并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一次次排练中慢慢积累起来台词功底,能够适度掌握节奏和抑扬顿挫。服化道组的同学也在情节沉浸和人物形象体验中不断深化理解,做出适当的设计和配合。各项目组的学习共同推动,互相渗透,圆满地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对传统历史文化和戏剧有了更多的收获。

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优化了数字教育背景下的《窦娥冤》一课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重点是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意义,可供借鉴。

1.项目导入:介绍经典作品《窦娥冤》的意义,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古代冤案与现代司法公正对比等,激发学生对《窦娥冤》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意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

2.知识储备:借助数字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古籍库),让学生查找元代的社会风貌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利用数字故事、动画等形式,讲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如角色行当、表演形式等),为深入理解《窦娥冤》文本内容及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3.文本研读:提供电子版《窦娥冤》文本,进行批注、标记等操作,学生分组在线讨论窦娥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的逻辑性等,利用数字工具(如词频分析软件)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语句、高频词汇,以此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深入理解作品。

4.多媒体创作:运用数字图像处理、视频编辑软件创作相关海报、短视频(如窦娥的生

平、冤案场景等),利用音频工具,为作品配上旁白或音乐,跨领域学习舞台剧的制作、展演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媒体应用能力,以不同形式呈现对作品的理解。

5.项目展示与评价:搭建在线展示平台,学生展示自己创作成果,制定多元评价标准,

包括作品创意、对作品理解的深度、数字技术运用的熟练度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6.拓展延伸:推荐数字图书馆中的相关书籍、文章或在线讲座,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元代戏曲与社会的关系,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创作与古代冤案相关的创意作品,在班级博客或网络学习社区分享,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鼓励学生持续探索相关文化主题。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继续研究。项目式学习的优势鲜明,依托数字时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经过长期探索,必将找到不同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林芳.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4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数字教育的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2024YB0748。)

姓名:胡建锋,高艳娟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六高级中学  通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健康大道16号郑州十六高新校区  邮编: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