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作者

李柯翰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政教育衔接统一,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关键途径,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本文基于永州市实践,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为统筹推进各学段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向。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逻辑理路

课题基金:本论文是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立项课题《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YJK2023A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党中央持续关注并推动各级学校思政课程的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培养目标、方式和方向,解决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逻辑

(一)历史演进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从单一分散到系统整合的清晰脉络。建国之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率先确立了以政治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雏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思政课程体系日益丰富,先后开设了德育课、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等,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新时代中,习近平领导的党中央从"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统筹全局。,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此背景下,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政课程统筹建设,是推动学生成长、实现教育目标的战略性选择,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深谋远虑和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1]。

(二)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和方向,构成了教育工作必须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是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战略,彰显了鲜明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导向,建立全体教师参与、贯穿全部学程、覆盖各个方面的育人体系。,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另一方面,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认同感和获得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此外,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打通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衔接壁垒,推动思政课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构建起全过程育人、全要素育人的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三)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大势,综合考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由之路。在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呈现出纵向一体、横向融合的发展趋势。纵向维度,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系统设计和有机衔接,打造纵向贯通、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横向维度,要立足学科特点和育人功能,加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渗透,推动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汇聚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全面衔接、多维融合的思政课程体系,将提升教育质量,持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主要内容

思政课一体化是指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思政教育在目标设定、内容编排、教学实施、教师配备和评价体系等环节建立纵向联系,形成系统完整、层层递进的教育体系。具体包括:目标一体化,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阶段,制定阶梯式、递进式的课程目标;内容一体化,即遵循思政课的学科属性和学生成长需求,合理设置各学段核心内容;方法一体化,即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师资一体化,即建立大中小幼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交流机制;评价一体化,即构建覆盖不同学段、多元多维的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2]。

(二)基本特征

统筹各学段思政课的衔接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需系统推进的复杂任务,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可以捕捉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属性,即思想性与科学性、全面性与针对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首先,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思政课兼具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严谨的学理性质,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思政课覆盖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开展分层分类、因材施教,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最后,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统一,思政课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形成一体化目标导向,又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定位、学情特点合理设置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三、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

(一)必要性

推进永州各级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思政课“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破解思政课教学“断点”“盲点”“难点”的有效举措。统筹建设各学段思政课程体系,对提高永州市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成效具有重要价值。[3]。

(二)可行性

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备坚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教育局、团市委等部门参与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从市级到学校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党委主导、多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体系。三是实践探索不断深化。通过实施大中小思政课教师“区域轮岗计划”“青蓝结对”“集中培训”,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引导各区县、各学校积极参与。这些做法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结束语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持久工程。要遵守教育规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指示开展工作。,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努力构建内容完善、衔接紧密、构建高效的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推进课程创新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瑞瑜,李林溪,段阳.边疆民族地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述评[J/OL].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024-10-16].

[2]窦桂梅.以小学思政教育整体性开展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4(10):92-97+102.

[3]吕菲.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模式与建设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24(S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