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儿科护理中婴幼儿疼痛评估与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任燕南

大城县中医医院 河北廊坊 0659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中对婴幼儿疼痛的评估和有效干预策略,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婴幼儿的疼痛感,促进其健康恢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4年1月至8月期间在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70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研究。将70例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系统化的疼痛评估和干预策略。疼痛评估采用FLACC(面部表情、腿部活动、活动、哭泣、安慰)量表进行评估,干预策略包括使用非药物干预如舒适护理、音乐疗法和母婴皮肤接触等。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婴幼儿在接受系统化疼痛评估和干预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实验组婴幼儿的总体满意度和康复速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系统化的疼痛评估和干预策略可以有效减轻婴幼儿的疼痛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的康复速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婴幼儿;疼痛评估;干预策略

引言

婴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疼痛往往难以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疼痛不仅影响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延缓其康复进程,增加护理难度。【1】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疼痛评估和干预策略,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减轻婴幼儿的疼痛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目前,已有多种疼痛评估工具及干预方法应用于儿科护理,但系统化的评估和干预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本文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系统化疼痛管理策略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至8月期间在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70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研究。将70例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纳入标准:年龄0-3岁,因常见儿科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入院的婴幼儿。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严重心脏或肾脏疾病、对研究药物过敏或参与其他临床试验的婴幼儿。【2】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系统化的疼痛评估和干预策略,具体如下:

疼痛评估:(1)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采用FLACC量表(面部表情、腿部活动、活动、哭泣、安慰)对婴幼儿的疼痛进行评估。【3】该量表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综合评定疼痛程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多维度评估:结合患儿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和行为表现(如哭闹、面部表情、肢体活动等),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3)定期评估:在护理过程中,定期对婴幼儿进行疼痛评估,特别是在进行可能引发疼痛的操作前后,以动态监测疼痛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疼痛干预:(1)非药物干预:通过调整患儿的体位、提供舒适的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减少外界刺激,降低患儿的疼痛感。播放柔和的音乐,有助于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缓解疼痛和焦虑。母亲与婴儿的皮肤接触能够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婴儿的安全感,减轻其疼痛感。轻柔的按摩和触摸可以刺激婴幼儿的神经系统,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2)药物干预: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控制疼痛。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3)心理干预:通过与患儿的家长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增强家长的护理信心和能力。通过玩具、故事书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1)疼痛评分:采用FLACC量表定期评估婴幼儿的疼痛程度。(2)总体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评估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3)康复速度:记录从入院到康复出院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用于分析和处理特定测量数据(x±s)的数据。以%为单位计算数据,并用χ2检查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3.2±0.8)显著低于对照组(6.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显著(P<0.05)。此外,实验组的平均康复时间(7.2±1.3天)也明显短于对照组(10.4±2.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婴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疼痛的评估和管理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疼痛评估和干预策略,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了婴幼儿的疼痛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本研究采用FLACC量表对婴幼儿的疼痛进行评估。该量表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腿部活动、整体活动、哭泣和安慰五个方面,综合评定婴幼儿的疼痛程度。研究结果显示,FLACC量表在评估婴幼儿疼痛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定期评估,护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婴幼儿的疼痛状况,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非药物干预在减轻婴幼儿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舒适护理、音乐疗法、母婴皮肤接触和按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分散婴幼儿的注意力,减轻其疼痛感。尤其是母婴皮肤接触,不仅能够提供情感支持,还能增强婴幼儿的安全感,促进其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恢复。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且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在本研究中,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也是干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医生建议,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镇痛药物,有助于有效控制婴幼儿的疼痛。然而,药物干预应谨慎进行,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合理的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疼痛管理效果。心理干预在婴幼儿疼痛管理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支持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不仅可以减轻婴幼儿的疼痛感,还能缓解其焦虑和不安情绪。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增强了家长的护理信心和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护理合作关系,有利于婴幼儿的康复。

结束语

系统化的疼痛评估和干预策略在减轻婴幼儿疼痛、提高护理质量和促进康复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和多样化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龚艳艳.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2):1775-1776.

[2]王宏琴,范家莉,李志敏,等.中文版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1,35(04):746-748.

[3]赵辉.新生儿科护理中疼痛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3):96+140.

[4]李敏.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183+191.

[5]江艳.基于ADDIE模型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培训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