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构建“五融五力”党业融合工作法助推撂荒地复垦 实现粮烟产业双优发展

作者

黄金泉

福建省漳平市烟草专卖局 福建省漳平市 364400

一、课题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护耕地是落实粮食安全的关键。然而,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漳平烟区来说,耕地是制约漳平烟农提规模增效益、影响粮烟产业双优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破解耕地难题,漳平市烟草专卖局党总支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党建与烟叶生产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通过探索建立“融心、融情、融智、融法、融治”,为撂荒地复垦注入引领力、号召力、行动力、保障力、感召力”的“五融五力”党业融合工作法,助推撂荒地复垦,开发新耕地、新烟田,持续健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粮烟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粮烟产业双优发展。

(一)主动服务“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漳平市局作为烟草行业的基层党组织,立足行业实际,积极主动融入服务粮食安全战略,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凝聚“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思想共识,积极拓展粮烟共生模式,健全粮烟协同发展机制,耕好粮食安全“责任田”,筑牢粮食安全“耕”基。

(二)加快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国家局局长张建民强调,要立足“三农”工作大局、找准产业发展方位,加快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2023年全省烟叶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烟草农业现代化为方向,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要进一步聚焦烟叶生产要素配置,切实解决好配置短板和瓶颈问题,加快提升福建烟叶现代化新水平。

(三)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之举。漳平市局为破解难题,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耕地撂荒地复垦,解决农村耕地抛荒撂荒问题,增加耕地面积,实施粮烟轮作,打造粮烟产业发展综合体,稳定粮食产量,促进烤烟发展,拓宽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行业上级关于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助推粮烟产业双优发展的有关要求,漳平市局立足自身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为切入点,以“实现粮烟产业双优发展”为目标,逐步探索构建一套“五融五力”党业融合工作法,助推撂荒地复垦,实现粮烟产业双优发展。

(一)融心—大力加强专项队伍组织建设,为撂荒地复垦注入“引领力”。

在推进撂荒地复垦、开发新烟区过程中,漳平市局坚定“上下一条心”,通过从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群众三个层级强化组织引领,大力加强专项队伍组织建设,为荒地复垦注入“引领力”。

一是党总支“凝心”聚力,摸实情。漳平市局党总支成立撂荒地复垦项目专项工作小组,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分管烟叶副经理、烟叶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机关青年党员、烟叶线党员及烟技员骨干为成员,并下辖若干个专项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专项工作小组多次组织召开专题部署会议,研究部署撂荒耕地复垦复种工作,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工作专班多次深入乡镇村,将调查研究作为撂荒地治理工作的第一步,运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全面掌握辖区耕地撂荒第一手资料。

二是党支部“同心”发力,出实招。漳平市局烟叶党支部成立“党员+骨干”小分队,根据不同撂荒耕地状况,深入产烟乡镇村,分层分类开展政策宣传,精准施策。第一类鼓励农户自行复垦复种,落实好有机肥等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烟农烟叶种植保险等政策;第二类积极动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流转撂荒耕地,落实复垦复种;第三类鼓励村级经济合作联合社等经营主体依法流转撂荒耕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第四类发动乡贤、社会能人、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撂荒耕地认耕认种,对集约连片复垦的经营主体进行300元/亩的复垦补助。比如,附城烟叶收购点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巾帼优势,成立红色娘子军,在荒地复垦、土地流转、新区开发等攻坚克难,实现三个“全市最多”:荒地复垦1888亩,全市最多;土地流转3950亩,全市最多;新区开发12个,全市最多。

三是党员群众“齐心”协力,促实效。漳平市局主要通过培育“三类”队伍助推荒地复垦和开发新烟田。培育青年烟农队伍。漳平市局党总支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出台扶持政策,实施“青年烟农托举计划”,以“1+1+1”跟班学习模式(即跟班师傅+跟班农户+托举对象),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种烟,2023年以来培育3名青年烟农,5名新烟农。培育异地烟农队伍。通过实施“筑巢引凤”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由新烟村村委会推举有意种烟的新种植户,另一方面由烟草站党员引入有生产经验的老烟农,新老结合保证技术落实到位,实现异地引入职业烟农,保障种烟取得成效,解决田与人错配问题。2023年以来,共培育21名异地烟农。壮大社会化服务队伍。新区规模每增长1000担以上,规划聘用一名社会化服务人员,发挥其烟农与技术指导人员“双重”角色的作用,在拓展规模、提升质量上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以来,共培育13名。

(二)融情—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建设,为撂荒地复垦注入“号召力”。

漳平市局党总支通过开展党建联建共建,从对外资金引入和对内资源共享两个方面,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共建双方“情相融.志相同”,携手共赢,为撂荒地复垦注入“号召力”。

对外广泛与政府机关、企业等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打造党建联建共同体,激发党建工作社会号召力,促进撂荒地复垦资金技术外部“输入”。一是与村委结对共建,多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结合“烟基建设”、“土地整理”、“一事一议”等项目的实施,与村委共同投资兴修村内田间道路及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改造使坡地变成梯田,形成集中连片优势,为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农业农村局荒地复垦专项资金投入180余万元、国土资源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120余万元、水利局农田管网水利配套70余万元,多方协同做好撂荒地复垦、耕地保护工作。二是与企业结对共建,分类施策保障、提升烘烤能力。通过与国网供电公司深入合作,打造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100座的智慧化烘烤中心,逐步实现替代传统燃煤烤房,实现“无煤化”清洁烘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提升烘烤能力。目前已建设白沙烟区产业综合体,占地24亩,多方共同投资约3821万元。

对内全面构建公司内部各支部、公司与农机合作社支部的共建机制,促进撂荒地复垦资源共享内部“输入”。一是公司内部各支部共建,开展绿色生产技术服务综合体建设。坚持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党建基础保障作用,成立跨支部专业行动组,细化制定工作任务、目标清单,强化督查问效,通过烟蚜茧蜂、蠋蝽生物防治,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化肥、农药施用,进一步丰富“安全性更好”的烤烟品质内涵。二是公司与农机合作社共建,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全程全面机械化试点工作,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解决雇工难题,让烟农切身体会到机械化在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加效益上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机械化发展。

(三)融智—大力维护复垦后土地质量,为撂荒地复垦注入“行动力”。

通过从三个方面汇聚党员、群众智慧力量,为复垦后土地质量这一重要因素维护注入高效“行动力”,在各基层一线实现党旗所指、冲锋所向。一是组建“1+N+X”党员技术服务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整合烟叶职能部门优势下沉服务,积极为烟农提供育苗、机耕、采烤等专业化服务,帮助烟农解决在复垦撂荒地上种植作物遇到的问题。二是建立“党建+互联网+专业知识”工作模式,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创新红色直播模式,开设党员直播间,探索“党建+互联网+专业知识”工作模式,科学高效地指导烟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施促进地力培肥。三是打造红色驿站形式,提高土壤保育能力水平。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岗、党员示范岗,打造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红色驿站等形式,引导党员开展防止农田污染志愿服务活动、做好防止农田污染的志愿宣传活动,加强土壤肥力的监测,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耕地的整体抗逆能力和生产力水平。2023年以来,漳平市局党员干部共开展志愿服务50余次,累计帮助烟农300余人次。

(四)融法—大力建立流转市场、破除流转障碍,为撂荒地复垦注入“保障力”。

漳平市局主要通过“四统一”破解土地流转障碍,将新保障机制落实等重点工作纳入党总支参与重大事项决策清单,推进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为激发撂荒地复垦动能注入深厚“保障力”。一是统一土地流转模式。实行烟草+村委会、烟草+行业外合作社、烟草+家庭农场、烟草+种植大户为主体的流转模式,推进整村集中、长期流转,统一将烟区宜烟土地集中到流转主体中,为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统一土地租赁价格。主体在根据行业相关规范要求,与流转区内土地原农户达成统一的土地租赁价格,签订有关协议、委托书。三是统一土地流转协调。由村党委牵头,将复垦后土地以与市场相当,甚至略低于市场的价格,连片租赁给烟叶规模种植的烟农。流转主体统一协调解决流转区内有关租金、灌溉用水或可能发生的矛盾等,实现“安心、放心、舒心”持续种植烟叶。四是统一粮烟协同耕作。在流转区内优先实施粮烟协同耕作制度,实现以烟稳粮、以烟促粮,把粮烟融合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和引领产业。

(五)融治—大力提升粮烟协同环境氛围,为撂荒地复垦注入“感召力”。

漳平市局通过提升“三个效应”将党建融入乡村文化培育和治理,大力改善农村环境,为撂荒地复垦落地农村、形成粮烟协同氛围积聚强大“感召力”。一是政策宣讲,提升传播效应。漳平市局党总支组建“菁金乐道”宣讲队、“青年先锋队”,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宣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素养提升工程,保护和调动烟农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粮烟协同种植环境氛围。二是搭建平台,提升规模效应。依托主题党日、党内外人士座谈会等平台,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提高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能力,减少土地撂荒问题。三是数智党建,提升品牌效应。通过开展党建直播带货活动,释放党建活力的“磁场效应”,推行“直播+助农”模式为复垦后土地种植的烟后稻、烟后玉米、烟后地瓜等农作物创新销售途径,增强品牌效应。

三、课题成效

(一)打造党建联建共同体,解决耕地撂荒问题。

漳平市局党总支与白沙镇党委、供电公司等单位联合打造党建联建共同体,党政协同带动农业农村局荒地复垦专项资金投入180余万元、国土资源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120余万元、水利局农田管网水利配套70余万元,多方协同做好撂荒地复垦、耕地保护工作。2023年漳平烟区共实现土地流转6498亩、荒地复垦1592亩,有效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焕发漳平土地生机活力。

(二)打造“粮烟”融合发展新模式,助推粮烟产业发展。

通过与乡镇村开展“三级联动”,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烟粮”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集智慧烟粮烘烤中心、烟粮分级仓储中心、烟粮融合发展中心等产业配套设施为一体的白沙烟区产业综合体,有效促进烟粮生产降本增效。2023年,漳平11个乡镇、68个行政村、1001户烟农种植烤烟22634亩,烟粮轮作面积达22600亩以上,粮食产量11300吨;其中,仅白沙烟区就烟稻轮作面积3300亩以上,预计粮食产量1650吨、粮烟总产值13888万元,促进烟农拓业增收,确保粮烟产业双优发展。

(三)实现“三个效益”,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漳平市局烟叶党支部深化运用“五联五建五促”共建机制,发挥党建“红色引擎”引领作用,与各产烟乡镇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积极探索“烟叶+”多元产业增收模式,主要实现“三个效益”:政治效益方面,通过深化运用“五联五建五促”共建机制,与白沙镇党委、供电公司打造党建联建示范点。生态效益方面,打造白沙智能化电气小镇,综合体内烤房光伏屋面面积12513平方米,预计年发电量333.4万度,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经济效益方面,为村民提供不出远门,就在“家门口”务工的就业增收途径,目前可辐射白沙镇15个村3888亩烟田,已带动当地500人以上就业,村民务工收入750万以上,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