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及监管措施研究
杨子娟
翁牛特旗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赤峰市 024500
摘要:论文着重讨论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与监管的优化措施。先阐述了预算编制的原则、流程和参与主体,以及预算执行的监控、调整和绩效评估;然后,讨论了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核批准和透明度;最后,分析了内部和外部监管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财务报告、政府审计、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指导和违规处罚。通过对一系列优化措施的探索、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监管
在现代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财政税收预算管理是确保国家和事业单位资金合理分配与高效使用的核心环节,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各项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息息相关。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其能够为事业单位提供明确的财务规划,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源浪费和腐败行为的发生。监管措施作为预算管理的保障,其作用在于通过一系列的监督和控制机制,确保预算的合理制定、执行和决算的透明度,从而保障公共资金的安全和效益最大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及监管工作需求激增。下文将从预算管理措施和监管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为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措施
1.1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应遵循公开透明、全面完整、统筹兼顾和量入为出的原则。公开透明意味着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确保各方知情并参与其中。全面完整的原则要求预算涵盖事业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项目,避免漏报和瞒报情况。统筹兼顾的原则意味着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事业单位的各项任务和资源配置,确保资源使用的最优化。量入为出则是指预算的编制应依据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力,合理控制支出规模,防止超出可承受的范围。
预算编制流程通常包括编制前的准备、部门内部预算申报、综合汇总以及最终审核与批准。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在编制预算前对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新年度预算的重点方向。随后,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编制具体的预算,提交给财务部门进行汇总。最后,汇总后的预算需经过内部审议、主管部门审核,最终获得批准后实施。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要多方参与,主要包括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管理层。各业务部门根据其职能编制预算,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和平衡,管理层则负责统筹审核和批准。同时,为确保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还应当引入外部专家或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监督。
1.2 预算执行
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的监控机制,包括通过定期财务报告、财务监控系统实时跟踪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确保预算资金按计划分配和使用。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设置预算执行的监督小组,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查,防止违规操作或不合理开支。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业务调整,可能需要对原有预算进行调整或追加。预算调整应遵循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原则,只有在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才能申请预算追加。调整后的预算同样需要经过审批程序,确保调整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预算执行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是否按计划支出,更体现在其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执行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评估预算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可以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1.3 预算决算
预算决算应严格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确保决算内容全面、真实、准确,涵盖所有收入与支出项目。决算编制过程中应依据原始凭证、账目及其他财务资料进行核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预算决算在编制完成后,需要经过多级审核,包括内部审核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确保其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合理性。审核通过后,才能将决算正式定稿。为了保证财政管理的透明性,预算决算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尤其是使用了公共资金的事业单位,必须确保决算报告的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2.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监管措施
2.1内部监管
内部审计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自我检查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防止腐败和财务漏洞。内部审计还应定期进行,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涵盖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财务报表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在透明和可控的环境下进行,防止滥用资金或腐败行为的发生[1]。定期发布财务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披露财务信息,是实现内部监管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的公开披露可以让管理层和公众及时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增加财政管理的透明度。
2.2外部监管
政府审计是外部监管的重要形式,事业单位的财政活动应定期接受政府审计机构的监督检查。政府审计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不规范操作,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活动提出整改建议[2]。社会监督包括公众、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监督。通过增强社会监督力度,可以有效防范事业单位财政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财政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进行反馈。媒体监督能够扩大社会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关注度,确保财政信息透明,公众参与是进一步推动财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将更加公开、公正。
2.3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基础,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政府还应为事业单位制定具体的财政管理政策,并在财政管理上给予激励措施,鼓励单位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对于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的违规行为,必须严格追究责任,确保对不当行为进行处罚,起到警示作用。
结束语:
论文重点讨论深入探讨了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及监管措施的优化措施,预算管理工作涉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等流程,监管工作则涉及内部监管、外部监管、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等重要内容。研究总结认为,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展望未来,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管理将更加规范和高效,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雪丽.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策略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3(4):4.
[2]陈岚.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及监管措施研究[J].财经界, 2023(10):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