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研究

作者

庞艺

四川省罗江中学校 618599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与法治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质量。然而,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存在“脱离生活、侧重理论”的问题,课堂教学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生活化教学理念以“回归生活、服务生活”为核心,主张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恰好契合道德与法治课“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课程属性。因此,探究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路径,对突破教学瓶颈、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意义

一方面,生活化教学能破解课程“抽象化”难题,助力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包含“公共利益”“法治精神”“社会责任”等抽象概念,仅通过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用“社区公共设施维护”解读“公共利益”,用“校园欺凌处理”阐释“法治精神”,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联,降低理解难度。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学能强化课程“实践性”属性,促进学生价值内化。道德与法治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道德规范与法治要求,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践行“社会责任”,在实践中深化对课程知识的认同,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三、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策略

(一)锚定生活议题,搭建知识探究桥梁

教师可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生活”模块知识点,选取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搭建知识与生活的连接桥梁。例如,在讲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教师可选取“小区停车位紧张”这一生活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区停车位属于公共资源,若业主占用消防通道停车,会对公共利益造成哪些影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平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知识点分析议题本质,让学生认识到“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个人利益需服从公共利益”。同时,教师可邀请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进入课堂,分享实际工作中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让学生从“课堂探究”延伸到“生活认知”,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解码法治场景,激活生活认知联结

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模块知识点,教师可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法治场景,通过“场景解码”的方式,激活学生生活认知与法治知识的联结,避免法治教学陷入“条文背诵”的误区。例如,在讲解“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时,教师可呈现“家长查看孩子日记”“校园周边商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相关法律对此有哪些规定?”教师可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具体条款,带领学生逐一解码场景中的法治问题,让学生明白“日记属于个人隐私,家长查看需尊重孩子意愿;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违反法律规定”。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法治小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围绕“校园财物被盗”的生活案例开展模拟审判,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违法与犯罪”“法律责任”等知识点的认知,提升法治意识与维权能力。

(三)赋能生活媒介,构建多元学习场域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生活媒介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依托生活媒介,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点融入多元学习场域,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例如,在讲解“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短视频平台中的正能量内容”“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等生活媒介话题,让学生收集相关案例并制作“网络生活手抄报”或“微视频”。学生在收集案例的过程中,能主动了解“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安全法”等知识点;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能梳理对“合理利用网络”的认知。教师可搭建“班级网络学习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互评交流,让学生在分享中学习他人经验,深化对“网络生活需遵守道德与法律”的理解。同时,教师可联合家长筛选优质生活媒介资源,如法治类纪录片、道德模范事迹短视频等,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亲子共学”的方式拓展学习,构建“课堂+家庭+媒介”的多元学习场域,实现知识点的持续渗透。

(四)深化生活实践,实现价值内化迁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调“知行合一”,教师需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实现价值内化与行为迁移。例如,在讲解“服务社会”时,教师可结合“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生活实践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服务社会的意义”“志愿服务的礼仪”等知识点;活动中,学生通过为老人打扫房间、陪伴聊天等实际行动,体验服务社会的价值;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实践反思日记”,让学生分享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服务社会的理念”。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实践中的认知迁移到校园生活中,如组织“校园文明监督岗”活动,让学生负责监督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将“服务社会”的知识点转化为“服务校园”的实际行动,实现从“生活实践”到“行为习惯”的价值迁移,提升道德实践能力。

四、结语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是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通过锚定生活议题、解码法治场景、赋能生活媒介、深化生活实践四大策略,能有效打破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壁垒,让道德与法治课从“抽象理论”走向“真实生活”。在未来教学中,教师需持续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优化渗透路径,确保生活化教学理念与课程知识点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窦丽霞.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J]. 新校园, 2025, (08): 76-77.

[2]兰慧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5, 41 (08): 18-22.

[3]孙妍妍.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J]. 家长, 2025, (23):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