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的研究
陈雪冬
黑山县新兴镇人民政府 辽宁锦州 121400
摘要: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与种植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合理运用种植技术和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本文针对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和二化螟,分析其特征及生长条件。同时,深入探讨水稻高产种植的技术要点,包括选种、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和田间管理。最后,系统归纳病虫害防治的农业、生物、物理、化学及可持续性措施,以期为实际种植提供指导。
关键词: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一、常见的水稻病虫害
水稻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以下列出并详细描述几种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中最具破坏性、传播性极强的病害之一。其症状可包括叶瘟、节瘟和穗颈瘟等。叶瘟多发生在育秧至拔节期,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梭形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褐色。当环境湿度较大时,这些斑点会扩展并结合,最终导致叶片枯死。节瘟则可导致茎节产生黑色病斑,严重时引发植株折断。穗颈瘟发生在孕穗至灌浆期,感染后穗颈变黑、枯死,影响籽粒灌浆,最终导致减产。稻瘟病病原菌可通过水、风及种子传播,在高湿度和适宜温度下容易造成流行。
(二)纹枯病
纹枯病由核盘菌属真菌引起,主要损害部位是茎基、叶鞘和叶片。症状表现为茎基部和叶鞘出现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病斑初期为水渍状,后期干枯病斑呈灰白色,伴随黑色纹理,严重时引起湿腐。该病常在水稻封行期至拔节期发生,适宜温湿条件会导致大面积流行,损失可高达30%-50%。感染的植株通常抵抗性下降,影响收成。
(三)稻飞虱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为水稻的重要害虫。其以吸食水稻汁液为生,导致植株的营养供应中断,从而引起生长停滞、枯萎以至死亡。大面积暴发时,田间一片“火烧”景象。稻飞虱也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其分泌物还会成为其他病原生物的温床。褐飞虱尤其偏好在水稻后期发生,容易引发或加重稻瘟病的危害。
(四)二化螟
二化螟是稻田中的蛀茎害虫,主要幼虫蛀入植株的茎秆中,造成枯心苗或白穗。幼虫钻蛀后引起水稻生长抑制、植株倒伏并导致减产。该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危害期长。二化螟易在稻田与周边野生植被之间迁移,故需在多栖生境中共同治理。
二、水稻种植技术要点
正确的种植技术是水稻高产和高质量的保障,下文从选种到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探讨。
(一)选种环节
选种是水稻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适宜的品种选择不仅能保证丰产,还能提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选种时应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水资源状况来选择适合的高产抗病品种。此外,还应考虑种子的成熟期、耐寒性、耐涝性等特性。优质品种的选用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播种成功率和产量稳定性。
(二)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以减少种子带菌和增强种子的萌发能力。首先,对种子进行浸泡和消毒处理,可以采用温水恒温浸泡48小时的方式,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接着,进行催芽处理,有助于提高出苗率。催芽过程需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具体操作是在底温条件下采用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的方法确保种子均匀受热。
(三)整地
整地是奠定良好生长基础的关键步骤。通过深耕、耙平、碎土和施肥等方式,创造出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深耕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整地时需合理施用基肥,一般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搭配适量的磷钾肥,为水稻的早期生长提供能量基础。
(四)播种
水稻的播种方式有移栽和直播两种。移栽法可提高种植密度,便于管理,但需加大劳动力投入;直播法则减少了育秧环节,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在适合的时期内(通常是春季),根据具体田间情况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以确保均匀分布和适宜密度,保证充足的光合作用及空间资源。
(五)田间管理
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合理灌溉、施肥、中耕除草及病虫害防控。灌溉方面需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掌握水量和频度,防止土壤积水或过干。施肥要结合苗情适时调整,特别在生长期施用氮肥应适量,以防倒伏。中耕除草控制杂草竞争,保持清洁的生长环境。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其对水稻的不利影响。
(一)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基础,通过优化农业种植制度,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合理轮作可减少病虫源积累,选择与水稻无共同害虫和病原的作物进行轮作是可行的方法。深耕封冻或水旱轮作可以降低虫卵孵化基数,同时,合理密植和增施有机肥能增强植株抵抗力,改进稻田的通风透光情况,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二)生物防治
在保护水稻生态环境的同时,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界的天敌资源进行。同时采用放养捕食性天敌,如赤眼蜂,控制稻飞虱及螟虫的数量。还可通过种植具有驱虫效果的植物形成生态屏障,利用植物间的互作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通过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其危害的目的。使用黄板诱虫技术来捕杀稻飞虱,通过灯光诱导控制飞蛾的活动范围,减少二化螟的危害。在脱粒期间,可以利用高温或者低温技术处理稻谷种子,以杀灭附着的病菌和虫卵。
(四)化学防治
在其他措施难以收效时,化学防治则是快速有效的方法。应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病虫害集中爆发阶段,合理确定施药浓度和次数。建议结合具体病虫害种类选择对口药剂,以达到有效控制,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收获,避免药物残留。另外,还可选用增效剂,提高药效的同时减少使用剂量,降低环境负担。
(五)持续防治
持续防治强调长期性和预见性,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定期监测虫情和病情,做好预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综合防治能力的意识与水平。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积极提供服务支持,如病虫害监测预警、合理农药施用指南和辅助工具。通过合理的防治策略组合,实现长期稳定的水稻生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稻种植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通过对种植技术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结合各类创新防治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于当前水稻生产的实际需求,系统总结了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要素,为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未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方案,以提升水稻生产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岑志. 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探讨 [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 (02): 67-68.
[2]郭先敏. 浅谈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J]. 种子科技, 2022, 40 (24): 30-32.
[3]罗德艳. 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J]. 黑龙江粮食, 2022, (07): 34-36.
[4]王金奎. 水稻种植关键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 [J]. 广东蚕业, 2022, 56 (06): 45-47.
作者简介:陈雪冬(1973年8月25日),男,汉族,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人,学历:大专,职称: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