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

作者

张成

湖南省邵阳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22000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属于病毒性腹泻疾病,病原为冠状病毒,其形态特征与大多数冠状病毒相似,在电子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病毒外观有向外凸起的冠状物,不同年龄的猪群受到该种病毒感染之后,普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其中仔猪阶段尤其是新生仔猪阶段,受到病毒入侵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最为显著,造成的死亡率最高。防控该种疾病应该明确该类疾病的主要流行特征,然后实施针对有效的治疗手段,缺乏在短时间内缓和患病猪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本次研究在对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流行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明确了该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特征;治疗方法

流行性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生猪养殖场中危害相对较高、发病流行率较高的一类接触性的病毒传染性疾病,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该类病毒属于肠道传染性疾病,发病较急,短时间内会造成整窝仔猪发病,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治疗,会严重危及到猪群的生命健康,进而影响到生猪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效率的提升。针对猪流行性腹泻需要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然后实施对症治疗措施,确保在短时间内缓和患病猪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阿尔法冠状病毒属的成员,从形态特征来看,该种病毒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0-160纳米,有90-120个刺突(S蛋白),刺突形成一个冠状结构,单链正链RNA,约28千碱基,唉,难搞编码7个开放阅读框(ORF),目前已鉴定出2个主要血清型G1和G3。从肝类病毒的致病机理来看PEDV通过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BD)与猪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猪氨肽酶N(APN)受体结合,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细胞当中病毒RNA转化为负链RNA,然后作为模板合成正链RNA,正链RNA翻译成病毒蛋白,包括结构蛋白(S、E、M、N)和非结构蛋白(包括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紧接着病毒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通过细胞裂解或出芽释放。从病毒的抗原性来讲刺突蛋白是主要的免疫原性抗原,不同血清型之间的刺突蛋白存在差异,核衣壳蛋白(N蛋白)也是一个保守的抗原。从抗逆性能分析PEDV在环境中非常稳定,可在粪便、土壤和水体中存活数月,临床导致猪的急性腹泻,死亡率高达100%

1.2 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影响猪,尤其是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床表现为严重腹泻和呕吐,死亡率较高。猪是PEDV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猪均可能感染,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有时能够达到100%,其中哺乳仔猪的死亡率最高。PEDV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包括猪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与感染猪的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接触;间接接触包括饲养员、衣物、饲料、饮水、环境等传播。在养殖场中PEDV的传播速度较快,一旦传入猪场,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全群感染,流行初期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较高。规模化养殖场中PEDV在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不同,通常在寒冷的冬季和春季多发,目前该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不同地区的流行程度不同,我国是PEDV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10年以来,疫情已波及全国大部分省份。

2 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PED)的潜伏期5-7天,根据猪年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成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新生子猪大多表现为急性发病,经过突然出现腹泻,腹泻巨力剧,腹泻物呈现水样、黄色或灰白色,常伴有恶臭,呕吐偶尔发生,可能导致脱水,常常在吃奶之后出血,食欲不振只少量的清水,精神沉郁,变得嗜睡、虚弱。由于腹泻和呕吐,导致皮肤干燥、粘膜苍白,电解质失衡,脱水明显,发病期间患病猪体温升高,一般在39-40℃之间。亚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腹泻持续,但症状相对较轻,腹泻一段时间之后身体消瘦,患病猪变得虚弱、消瘦,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关节炎或脑膜炎。慢性期在育肥猪和成年猪群体当中发生流行率较高腹泻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猪生长发育迟缓。妊娠母猪会出现流产,个别患病猪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丘疹或溃疡,少数猪可能出现共济失调、麻痹或抽搐[1]。

3 病理学变化

病理学变化能够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肠道组织,小肠呈现出弥漫性肠炎,回肠最严重,肠黏膜高度充血、水肿、出血,肠绒毛严重萎缩、融合,形成“地毯绒毛”,隐窝增生,肠上皮细胞脱落,肠腔内充满黄色或灰白色的水样内容物。结肠和直肠也可出现轻度至中度炎症,黏膜充血、水肿,但通常没有小肠那么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表面可能存在溃疡病灶,有时可以观察到脾脏、肾脏肿大、充血。组织学观察可以发现肠上皮细胞广泛脱落和坏死,肠隐窝中可见大量凋亡细胞,肠黏膜固有层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肠绒毛的顶端细胞和杯状细胞消失,肠道中存在大量病毒颗粒。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地毯绒毛是PED的特征性病变,是指肠绒毛高度萎缩和融合,形成地毯状外观,肠上皮细胞融合形成多核细胞,病毒复制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可以在肠上皮细胞中观察到。

4 治疗措施

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以选择使用白细胞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仔猪使用1万IU,哺乳仔猪使用2万IU,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在此基础上缓解患病猪的腹泻症状,可以让患病猪口服白头翁口服液,每头猪每次服用60-70mL,每天服用一次,连续使用7天。缓解患病中的脱水,加强营养补充,可以让患病猪肌肉注射维生素C注射液使用剂量为4mL,与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mL混合之后缓慢静脉注射,一次用量[2]。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一般按照上述治疗方案进行为期5-7天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5 预防措施

疫苗免疫接种是防范该种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对母猪进行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活疫苗的免疫接种能够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在具体的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可以在母猪产前的20-30天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头猪使用1.5mL产下的仔猪可以在断奶后的7-10天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头猪使用0.5mL。母猪在妊娠阶段没有进行免疫接种,产下的仔猪应该在3日龄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每头头猪使用另0.2mL,其他体重在20-25kg以及50kg以上的猪群分别免疫接种1mL和1.5mL,后海穴肌肉注射。同时要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防止病毒通过猪只、车辆、饲料、人员等传播,每周对猪舍、设备、车辆等进行消毒,特别是产房及其物资,严格控制转猪过程,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持猪舍温度稳定,昼夜温差不大于5℃,防止冷应激,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3],根据季节选择最佳通风时间,冬春季节一般在正午通风,夏初季节选择全天候通风。在养殖场内部还需要加强人员和物资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猪舍,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避免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入养殖区域,对入场物资、后备猪群、母猪群以及产房环境进行病原检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流行会对一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提升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防范该种疾病需要从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入手,明确该种疾病的典型临床特征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在短时间内缓和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并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猪舍的有效消毒,增强猪群的整体抗病能力,从而更好地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推动生猪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祥.兽医治疗猪腹泻病的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6):13-14.

[2]袁孝璋.猪腹泻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J].山西农经,2020(12):118.

[3]张文涛.中西医结合治疗猪腹泻病[J].当代畜禽养殖业,20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