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模式探索

作者

梁乾桉

抚顺市城市建设发展促进中心辽宁省抚顺市113006

引言:

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和无处不在的风险,任何一个失误都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施工企业应转变传统安全管理思想,将被动预防事故为重点的思维转变为以风险分级管控为重点的管理机制,实现“超前预防、主动控制、源头治理”,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真正做到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前。

一、施工安全风险演化特点与现有问题剖析

(一)风险的来源与演化机制

施工现场的风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工程进程、环境变化与人员行为的交织中渐次生成、递进演化。技术复杂度、作业强度与资源交叉的高度集中,使得安全风险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与耦合性特征。例如,在高支模施工中,初期材料堆码管理疏忽,可能并不立即引发事故,但随着施工荷载的持续叠加与模板结构受力系统的微弱偏移,原本隐性的风险将快速转化为系统性隐患。风险的生成路径并不遵循线性逻辑,其由点状因素演变为面状失控,往往伴随管理惯性与技术惯性双重放大效应。理解这种风险演化机制,不仅是准确分级的前提,更是动态干预与源头治理的根本逻辑。

(二)当前安全管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尽管风险分级理念在制度层面已被广泛接受,实际操作中却常见“理念走在纸上,执行止于表面”的管理疲态。最为突出的是,风险识别往往脱离工序演进与现场实况,评估标准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缺乏基于概率与后果的量化工具支持;而四色分级图虽已挂于墙面,却未形成对应的差异化控制链条。个别施工单位甚至将其作为形式审查的“合格标配”,完全脱离本质功能。风险清单更新滞后亦是普遍问题。一旦工序调整或现场环境突变,原有风险等级仍旧沿用原方案,导致原本可控的风险演化为不可控事故,防线失守于惯性操作之中。真正的问题,不在制度缺失,而在制度未被用对。

二、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逻辑与制度内核

(一)分级原理:从感性判断走向量化评估

施工现场的风险评估不应继续依赖模糊直觉与经验判断,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根植于对概率性与结果严重度的精准交叉认知。量化模型的引入,尤其是基于“风险矩阵”原理的等级划分,提供了一套结构化判定机制:将每项作业的发生可能性与后果等级进行二维定位,使分级判断具备可计算性与可复核性。例如,塔吊作业若处于密集人群区域,其后果等级即便概率偏低,仍应纳入橙色等级管控。这种量化逻辑推动了安全管控的科学化转型,也逼迫管理者不再“平视”风险,而需“分层俯视”,重构决策的维度与优先级。

(二)管控责任的层级划分与授权机制

风险分级的有效落地并不取决于制度写得多细,而在于责任结构能否贴合分级体系自带的控制张力。分级越高,干预越早、资源越密、权限越上移。若红色风险依旧交由班组长处理,制度本身就已被空转。因此建立以“风险等级为导向”的管理分工体系,成为破解执行力困境的关键逻辑。实践中,Ⅰ级风险必须直报企业安委会,由安全总监直接决策;Ⅱ级风险控制权应固化在项目经理及监理联合责任人手中;Ⅲ级及以下,可授权至工区层级动态处置。权责挂钩,是防止“重管轻责”异化的制度支撑,更是将分级管控由“静态模型”推向“动态治理”的关键接口。

三、施工风险分级管控模式构建路径

(一)风险识别前置化

将风险识别纳入工程策划与图纸设计阶段,并非单纯“提早介入”,而是重构风险管理的介入逻辑,使其成为工程系统建构初期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当前多数项目依旧沿用施工准备期才集中编制安全技术方案的路径,这种后置化的思维定势,使得高风险工序在图纸定稿阶段被隐性忽视,错失结构、布置与设备选型等关键节点上的风险规避机会。若将风险识别前移至策划与设计决策环节,施工图不仅是构造指导,也应被视作风险信息的初级载体。比如深基坑设计若早期未充分评估周边建(构)筑物影响,后期再行补救往往成本高昂、效果有限。风险识别的前置实质上是一次技术与管理“双前移”的集成,要求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之间打破传统分工边界,在设计深度不足之处补足风险预估力,在场景建构之初便提出治理意图,从而构建真正面向安全目标的设计协同机制。

(二)风险图谱与动态清单构建

单一风险清单虽具备静态识别的便利性,但在多工序并行、作业面频繁更替的动态环境下,其局限性愈发显著。图谱化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面向空间、时间与等级多维融合的表达框架,使得风险不再是孤立名词,而成为工程语境中“有位置、有路径、有强度”的可视存在。图谱构建的关键,不在于图形绘制本身,而在于其结构逻辑的严密性与更新机制的活性化。必须明确,不同风险类型在时间轴上的迁移轨迹与叠加效应,尤其在基础施工与主体转序阶段,风险重叠概率显著上升,若仍以定性描述或低频更新作为依托,极易造成预判滞后与反应迟缓。动态清单的本质是一套“风险情报机制”,要求施工单位对清单内容进行周期性审查和等级复评,不断将最新的场地变更、技术方案调整与突发外部条件纳入清单体系,从而实现风险从静态编目向动态治理的过渡。这不仅是清单制度的一次内容扩展,更是控制方式的维度跃迁。

(三)差异化控制策略与预案响应机制

风险分级若仅止于颜色标识与等级划分,其实际价值便难以超越警示层面。唯有建立与等级相匹配的控制策略体系,才能将“识别的结果”转化为“治理的工具”。在Ⅰ级(红色)风险场景下,问题不在于风险本身是否高危,而在于其是否具备非人为干预即可能演变为事故的强烈倾向,因此必须实施专家组论证机制,结合结构分析、高频监测、实体隔离等复合手段建立封闭式管理回路。Ⅱ级(橙色)风险多集中于施工技术复杂且对周边环境具强依赖性者,如大跨度吊装或受限空间作业,管理侧应明确项目负责人驻场监管职责,以人为控制核心防止程序错位。Ⅲ级(黄色)风险虽然后果可控,但其诱发频次较高,宜采用标准化交底与巡查抽查方式,强化行为修正。至于Ⅳ级(蓝色)风险,其治理不应被忽视,而是通过纳入常规管理流程并定期复检,维持最低干预成本下的运行安全。差异化策略的根本指向,在于构建一套与风险等级形成闭环联动的响应逻辑,使每一次识别不只是分类,更是决策起点。

四、结语

风险分级管控并非简单的流程叠加,而是一种系统性重构,其价值在于将风险识别、等级划分、资源调度与预案响应整合于一体。本文从机制原理出发,探讨了识别前置、图谱动态化与差异控制的落地逻辑,明确了制度设计的方向感与技术应用的适应性。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分级管控与数字化平台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实时数据驱动的预测型安全体系,实现从“看见风险”到“预判走向”的跨越,使施工现场真正具备风险识别的自觉性与风险处置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J].施工企业管理,2019(2):101-102.

[2]梁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的研究[J]. 建筑安全,2019,34(8):39-41.

[3]倪金源.现场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