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篮球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王诗成

阿荣旗阿伦中学 162750

一、引言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体育教学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聚焦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篮球运动因其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竞技性与合作性兼具的特点,成为深受初中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然而,当前部分初中篮球教学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求,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导致篮球教学的育人价值未充分发挥。基于此,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篮球教学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初中篮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差,核心素养培养缺失

部分教师将篮球教学目标局限于“掌握运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忽视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协同培养。例如,在教学中仅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投篮动作,却未引导学生理解“团队配合对投篮成功率的影响”,也未渗透“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体育品德教育,导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固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多数初中篮球课堂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练习”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需求,学生被动参与练习,难以主动思考“如何根据场上情况调整运球节奏”“如何与队友配合传球”,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得不到锻炼。

(三)评价体系片面,过程性评价缺失

当前篮球教学评价多以“技能测试”为主,如通过“一分钟投篮命中数”“运球绕杆时间”等量化指标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团队协作、体育品德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能让技能较弱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削弱其参与篮球运动的信心。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篮球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素养”协同培养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将篮球教学目标分解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确保目标明确、可操作。

1. 运动能力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球、传球、投篮等基础技能,还需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如“能根据队友位置选择传球方式”“能在小组对抗中调整进攻策略”。

2. 健康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如“运动前主动进行热身活动”“运动后及时拉伸放松”;同时渗透健康知识,如“篮球运动中如何预防脚踝扭伤”“合理补充水分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3. 体育品德目标: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如“在对抗赛中尊重裁判判罚”“主动鼓励失误的队友”“胜不骄、败不馁”。

例如,在“双手胸前传球”教学中,可设定如下目标: ① 运动能力:能规范完成双手胸前传球动作,传球准确率达 80%以上,能在 3 人小组中完成连续传球; ② 健康行为:运动前完成 5 分钟关节活动热身,运动后进行上肢拉伸;③体育品德:传球时主动与队友沟通,不抱怨队友失误。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结合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竞争与合作”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练”变为“主动学”。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篮球比赛情境,如“班级小组赛”“3V3 对抗赛”,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运球突破”后,组织 3V3 对抗赛,要求学生在比赛中尝试用运球突破技术摆脱防守,教师则在旁引导学生观察“突破时如何避开防守队员”“突破后是否需要传球给队友”,提升学生的战术意识。

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篮球基础差异,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进阶组”,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基础组重点练习“原地运球”“近距离投篮”;提高组练习“行进间运球”“急停跳投”;进阶组则进行“战术配合练习”“全场对抗赛”。分层教学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避免“吃不饱”或“吃不下”的问题。

游戏教学法:将枯燥的技能练习融入游戏中,如“运球接力赛”“投篮积分赛”“传球躲避游戏”。例如,在“运球”教学中,设计“运球绕桩接力”游戏,学生需绕过障碍物运球至终点,再将球传给下一名队友,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游戏化的练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提升技能。

(三)完善评价体系,落实过程性评价

构建“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1. 过程性评价(占比 60%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观察:教师记录学生的技能掌握进度(如“是否能独立完成行进间运球”)、参与度(如“是否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体育品德表现(如“是否遵守比赛规则”)。

学生自评:让学生每周填写《篮球学习自评表》,反思“本周掌握的技能”“存在的不足”“如何改进”,培养自主反思能力。

同伴互评:在小组活动后,让学生互评“队友的合作表现”“是否主动帮助他人”,提升合作意识与评价能力。

2. 结果性评价(占比 40% ):结合技能测试与综合表现评价。技能测试可采用“基础技能+实战应用”的方式,如“一分钟投篮命中数”(基础技能)与“3V3 对抗赛中的战术运用评分”(实战应用);综合表现评价则关注学生的健康行为(如“是否养成热身习惯”)与体育品德(如“是否尊重对手”),采用等级制(优秀、良好、合格、待改进)评价。

四、结论与展望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篮球教学,需打破“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模式,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实践表明,优化后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技能水平,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未来,初中篮球教学还可进一步结合“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如举办“班级篮球联赛”“篮球技能节”,让学生在课外延续篮球学习;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篮球技能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复习。相信通过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初中篮球教学将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健.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篮球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1(05):112-116.

[3] 李明.初中篮球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教学,2020(08):45-46.

[4] 张艳.过程性评价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体育,2023(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