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倾情 赋能成长
赵玲娜
阜阳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每个大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有调查表明,当前心理不正常的大学生比率接近20%,比全国心理异常者比率要高,其中号称引发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杀手就是抑郁症。故本文将以一例抑郁学生情绪干预的案例展开,剖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结合自身开展的相关干预措施,试图总结此类工作案例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起因是S同学因不受父母重视,缺失家庭关爱,高中时期在寄宿学校遭受同桌欺凌而一直郁结于心,在今年3月底忽然在网上看到高中同桌的消息,于是在网上对其高中同桌发表不当言论而被另一当事人报其属地派出所受理案件,最终达成和解。在学校返校后经过与学生本人、家长沟通了解发现该同学可能存在抑郁心理问题,于是立即将该同学作为守护对象,同时关注动态状况。自得知情况以来我定期与该同学谈话沟通,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干预。目前该同学状态平稳,在校备考,能够积极的定期就医复诊,家长也对其更为重视和关心。
二、案例定性分析
(一)定性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起大学生心理遭受原生家庭和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所导致的抑郁心理问题,因此该案例属于辅导员九大职责中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指导,也属于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与学生、家长和同学等的沟通了解中可知,导致案例中S同学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S同学的原生家庭比较传统,从小父母就经营一家商铺,对S同学关心过问较少。父亲的强势、贬低与高期望,母亲的不待见与不回应,给S同学造成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高压的家庭环境使S同学的心理负担加重。
2.生活经历。
S同学高中时期在寄宿制学校遭受了同学的多次欺凌,以及老师的不作为让其内心一直耿耿于怀,他的心理困境并未随着进入大学而自然消散,相反,之前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也成为了开头事件发生的导火索,使其出现“报复”的心理。在经历了心理创伤后,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关爱,缺乏情感支持与理解,导致S同学的心理困惑和孤独感无法得到有效地缓解,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抑郁情绪。
三、问题关键点
针对此案例,如若想要心理危机干预能够正常进行,需要从以下两个问题关键点寻找突破口:
一是如何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危机评估和干预。
二是如何疏导学生心理郁结,帮助学生走出阴霾、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一)耐心倾听,产生共情
作为辅导员,要通过倾听来换位思考,引起共情,产生同理心,从而让学生产生足够的信任感,走进学生心理。在事件发生后,我找到了S同学,选择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和他谈心谈话,询问他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耐心倾听他的讲述和表达,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对他情绪状态的关注和担忧。
(二)家校联动,合力解困
为了帮助S同学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我及时联系S同学的家长,告知S同学当前的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困境,同时就其父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进行深入交流,试图让父母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挥寝室长、心理委员、老师的力量,在学习生活上多引导和关爱,让其感受到来自学校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获得安全感。借助专业医生的力量,通过药物和心理辅导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定期与S同学沟通治疗情况。
(三)以爱灌注,真诚感化
耐心引导他放下过去,寻求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切忌盲目冲动,用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同时,持续关注S同学定期复查情况,定期与家长保持沟通。真诚陪伴,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引导其学会调节心情。要时刻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尽可能培育其理性平和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心理。[1]与他经常谈心,用实际行动让他感受到温暖和真情,用自己的积极心态试图去感染他。
(四)引导鼓励,赋能成长
在每次与S同学的谈话交流中,引导鼓励他多参加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不断充实自己。在了解了他的考研目标后,尽可能的支持和帮助他,为其提供学业帮扶和指导,转移注意力,希望他能慢慢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逐渐走出阴霾的世界。
五、经验与启示
一是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对于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和指导,辅导员理应主动修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运用,以使辅导员能在面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时,给予有效的心理调解。
二是家校协同育人,护航学生心理。当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反馈学生具体情况,借助多方资源,帮助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共同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是关注情感需求,构建信任关系。当学生产生困惑时,辅导员应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给予理性支持、鼓励和陪伴,产生信任感。有“爱心、耐心、良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真心”。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危机的因素,及时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身价值。[2]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需要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多措并举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行为。育人如育花,用爱浇灌,方能芬芳艳人。
参考文献:
[1]李晶.高校辅导员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福建轻纺.2024(01):79-82.
[2]王蒙蒙,任尚福.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J].心理月刊.2022(21):215-217.
作者简介:赵玲娜,女,汉族,阜阳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