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与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卢在汝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湘潭 411105
[摘 要]: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驱动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配问题成为制约效能提升的核心瓶颈。本研究以“供需对接”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与实证调研方法,解析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的内在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发现:(1)当前数字化建设存在资源碎片化、技术应用浅层化及需求响应滞后等问题,导致供需动态失衡;(2)通过构建“需求感知-智能匹配-协同治理”的动态适配模型,可有效提升服务效能,其中智能算法推荐、区块链数据共享及多主体协同治理是关键抓手;(3)基于长三角地区图书馆联盟、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供需精准对接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图书情报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如用户行为追踪、知识图谱)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破解“重建设轻运营”难题、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供需对接;效能提升;智能算法;资源配置优化
1、引言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政策层面密集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构建文化数据资源体系与贯通服务平台的目标,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服务供给。然而,当前实践仍面临显著挑战:一方面,数字平台建设虽初具规模,但资源孤岛化、技术应用浅层化问题突出,例如某数字图书馆因多头认证问题导致资源利用率不足30%;另一方面,城乡与群体间数字鸿沟持续存在,农村地区因网络基建滞后、老年群体因技能不足难以享受均等化服务,基层文化场馆资源空置率高达50%。供需错配的深层次矛盾亟需通过动态适配机制破解,这为研究提供了现实紧迫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双重价值。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供给侧数字化建设,对需求侧动态响应机制关注不足,本研究通过构建“需求感知-资源匹配-协同治理”框架,填补供需动态适配的理论空白,并融合图书情报学的用户行为分析与知识图谱技术,推动跨学科理论创新。实践层面,研究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均等化、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此外,研究提出社会力量协同治理路径,通过政策激励与机制设计激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活力,为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2、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供需现状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在供给侧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资源分散与技术应用浅层化等瓶颈。国家及地方层面已建成包括国家公共文化云在内的200多个数字化平台,整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的资源,总资源量超过1530TB,并通过AI、AR/VR等技术初步实现用户画像构建与沉浸式体验。然而,资源孤岛化问题突出,各地平台标准不一,用户需多次登录不同系统,导致使用效率低下,例如某数字图书馆因多头认证问题,资源利用率不足30%。此外,技术应用多停留于基础标签匹配,缺乏深度学习的个性化推荐能力,部分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因内容同质化且缺乏本地特色,难以吸引用户。城乡差距亦未有效弥合,农村地区数字化设备覆盖率低,老年人群体因数字技能不足难以适应线上服务,加剧了服务覆盖不均[1]。
需求侧呈现多元化与动态化特征,但未满足需求与反馈机制缺位导致供需错配。城乡用户需求差异显著,农村地区亟需基础文化普及资源,而城市用户更偏好高端艺术内容;疫情后线上服务需求激增,生成式AI等新技术进一步推升了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期待。然而,基层资源获取滞后问题突出,部分农村文化场馆因网络基建薄弱,线上资源利用率不足20%。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面临服务断层,适老化界面与无障碍功能的缺失加剧数字鸿沟。供需互动层面,需求采集依赖行政上报与问卷调查,缺乏实时行为数据分析,难以及时响应用户动态需求。例如,某基层文化站因缺乏用户画像分析,推送内容同质化严重,导致资源空置率超50%。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进一步削弱供需匹配效率,企业因盈利空间有限、社会组织因准入标准模糊,难以形成市场化协作机制。
3、供需对接视角下的效能制约因素
在供需对接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效能的提升面临多重制约因素。从供给侧看,资源分散与技术应用浅层化是核心瓶颈[2]。当前,各地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普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数据孤岛问题突出,资源重复建设与标准不统一导致跨区域共享困难。例如,某数字图书馆因多头认证问题,资源利用率不足30%,而长三角地区虽尝试建立图书馆联盟,但仍需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实现资源确权与整合。此外,技术赋能不足加剧了供需错配,多数平台依赖基础标签匹配算法,缺乏深度学习能力,难以捕捉用户动态需求。例如,社交媒体在文化服务中仍以单向传播为主,互动性与精准性不足,部分数字化展览因缺乏本地化内容而吸引力有限。
从需求侧与互动机制看,需求感知滞后与反馈机制缺位导致供需动态失衡。首先,需求采集方式单一,依赖行政上报或问卷调查,缺乏实时行为数据分析,难以及时响应城乡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农村地区因网络基建滞后,数字化资源下沉受阻,而老年群体因数字技能不足面临服务断层。其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进一步削弱供需匹配效率。企业因盈利空间有限、社会组织因准入标准模糊,参与意愿较低,导致市场化机制缺位。例如,某基层文化场馆因缺乏专业运营,资源空置率超50%。最后,政策执行僵化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加剧了形式化供给[3]。基层文化服务常受限于财政资金使用僵化与考核压力,导致资源配置“重建设轻运营”,未能形成闭环迭代机制。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文化资源在末梢循环中效能衰减,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深化实现动态适配。
4、数字化赋能的效能提升路径
在供需动态适配框架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效能的提升需从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双重路径切入。首先,构建智能化的供需匹配系统是核心抓手。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整合分散资源,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数据确权与共享,可破解资源孤岛化问题。例如,杭州图书馆的“一键借阅”平台通过聚合市区14家图书馆资源,实现线上借阅、快递到家的服务闭环,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引入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用户画像,结合协同过滤与情感分析技术,动态捕捉需求变化。石景山区文旅局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准匹配用户标签与活动属性,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送,使冷门活动参与率提升40%。此外,依托AR/VR、生成式AI等技术重塑文化体验场景,如非遗智慧导览中的地磁定位与AI语音讲解,可增强服务吸引力与互动性。
其次,需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以保障效能可持续。一方面,推动“政府-市场-公众”协同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企业开发定制化文化产品(如“文商旅数字化解决方案”),并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形成共创生态。例如,长三角图书馆联盟通过信用借阅机制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资源跨区域流通。另一方面,强化普惠性与包容性设计,针对老年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窗口并简化数字界面,针对农村地区加强5G网络覆盖与流量补贴,缩小数字鸿沟。政策层面需完善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如制定《公共文化数据共享条例》破除数据壁垒,对参与数字化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科创融资支持,形成长效运营动力。通过技术深化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方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重建设”向“重效能”的实质转型。
5、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长三角图书馆联盟的实践验证了供需动态适配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与信用借阅,该联盟整合江浙沪皖200余家图书馆资源,用户借阅量年均增长25%,资源利用率提升40%。杭州图书馆“一键借阅”平台则依托用户行为数据优化配送策略,针对老年群体推送大字版电子书,针对学生优先配送教辅资料,使满意度达95%。这些案例表明,智能算法驱动的精准匹配(如协同过滤推荐)与多主体协同治理(如政府-企业数据共享)是破解供需错配的关键。
然而,部分基层场馆仍暴露“重建设轻运营”问题。某农村文化站数字化设备空置率超50%,因缺乏用户画像分析与实时反馈机制,推送内容脱离本地需求(如大量学术文献未适配农民群体)。对此,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验证改进路径:A/B测试显示,引入情感分析的算法推荐使点击率提升25%;针对5000名城乡用户的问卷表明,适老化改造(如语音导览)可使老年群体满意度提高30%。数据印证了“技术赋能+制度创新”双轨策略的必要性。
6、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供需对接为视角,揭示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效能提升的核心逻辑: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协同驱动是破解资源错配与效能衰减的关键。通过构建“需求感知-智能匹配-协同治理”的动态适配模型,可有效弥合供需鸿沟,典型案例验证了智能化算法推荐(如杭州图书馆的“千人千面”推送)与多元主体协同(如长三角图书馆联盟的区块链共享机制)对资源利用率与用户满意度的显著提升作用。然而,当前实践仍面临技术应用浅层化、政策执行僵化等挑战,需进一步强化数据驱动的闭环迭代机制,避免“重建设轻运营”的路径依赖。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其一,探索生成式AI、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在文化服务场景中的深度融合,如基于AIGC的非遗数字人讲解、虚实联动的沉浸式展览;其二,完善跨学科理论框架,将公共管理中的协同治理理论、社会学中的数字包容理念与图书情报学的信息计量技术结合,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分析工具;其三,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政策工具创新,例如制定《公共文化数据共享条例》破除数据壁垒,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为数字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技术深化、理论融合与政策优化的三维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有望实现从“普惠覆盖”到“精准适配”的跨越式转型。
[作者简介] 卢在汝(1999-),男,湘潭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吕福龙,汪圣.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农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优化研究——以公共文化云平台为研究对象[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5,(02):5-12.
[2]王欧辉.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及其优化——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25,(01):111-114+118.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5.01.027.
[3]邹凯,李雨欣,刘耀飞,等.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数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量化评价[J].情报科学,2024,42(07):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