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创新艺术类高职院校党校党课教育模式探究
陈新 孙天玮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000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510520
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习,尤其在党课教育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艺术类高职院校党校培训教学为例,试分析其党校培训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在党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党校培训教学质量和实效性,为高职院校党校更好培养党员提供新思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艺术类高职院校;党课
一、引言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 习近平.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新时代高职院校尤其是艺术类高职院校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深刻把握党校党校培训的实践意义,引导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加深大学生对党的热爱与忠诚,强化使命担当。面对当前多元化思潮和个性特点鲜明的“00”后党员群体,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弱化了党校培训的地位,党校培训的效果也就自然大打折扣。体验式教育模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体验式党课能够改善“教”与“学”的扭曲关系与矛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王雪蓉.高校辅导员体验式党课特色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前言,2021,(9):44-47.
],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保证了党校培训的实效性。
二、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党校党课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党课“党性”不足
党校党课大学生接受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和学生都应结合党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充分认识到党课的重要性,思想上更要重视党性。以笔者所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例,党校党课对象主要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校培训的教学模式主要为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党校党课“党性”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00”后学生入党积极性普遍高涨,但是受当前市场经济功利化及多元化思潮影响,入党动机并不单纯,存在着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白冰.高职院校党校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山西青年,2017,(11):66.],对党校培训的重要性意义认识自然也就不足,从而在党校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假意听取、刻意迎合的现象。教师方面,目前大多数包括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党校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党校负责人和党校教师大多数是临时搭建而成,党校教师一般为马院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党校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课“党性”作用的发挥。
(二)授课形式单一,缺乏“鲜味”与“活力”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模式方面,授课方式传统且固化。党课往往采取讲座或报告形式,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讲[ 黄妙玲,曾扬阳,彭洁.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党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探讨[J].职教论苑,2023,(25):124.
]。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录笔记,而未能真正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授课内容方面,教学内容与艺术形式脱节。艺术类学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审美追求,他们渴望在党校培训中看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然而,当前的党校培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内容也多是集中在党的性质、党的组织制度、党的章程,党的历史等几个方面,而忽视了与艺术实践的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对培训内容感到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共鸣。授课方式方面,缺乏互动与参与机制。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党校培训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削弱了培训的实效性。此外,还有教学资源方面,教学资源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传统的线下教学为主,“网上党课”大多数艺术类高职院校建设不完善或尚未建立等。这些都影响了党校培训的实效性的发挥,使得党校培训缺乏“鲜味”与“活力”。
(三)党校培训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约束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党校,用来负责党校培训的相关工作,党校大多挂靠在其他行政部门,如人事处或组宣统等部门,负责人和党校教师一般为临时组建而成,稳定性不足,亦缺乏相应完善的制度和培训机制,管理相对松散,缺乏严肃性;党课教学评价管理机制缺乏或不完善,教师教学效果未能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很多高校党校的上课地点、时间和授课内容也是随机的,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党校培训管理机构;党校培训的结业形式也多以理论考试或者提交党课心得为主,内容要求也相对宽泛,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查找相关内容直接作为考核结果提交。此外,还有缺少对结业学生党员的持续跟踪了解,尤其是那些带着功利性、目的性入党的同学,存在着“入党前积极表现,过后消极怠工”的现象等,党校培训的实效性难以保证,党校培训缺乏约束性。
三、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体验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实际体验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教学方法。它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亲历教学过程,从而在体验中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体验”,即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受,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体验式教学逐渐在教育界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德育、职业教育以及艺术类专业教育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亲历性和反思性,旨在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参与性。参与性是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不仅要用脑思考,还要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这种全方位的参与方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课群体,通过主动参与提升党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将其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他们能够获得更加生动、具体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比间接传授的知识更加深刻和持久。例如,在党校培训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的直观认识,增强党性修养。
第三,互动性。体验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注重双方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种互动有助于提升党校教学的“活力”同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四、体验式教学创新艺术类高职院校党校党课教育模式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情景模拟教学
体验式教学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共同营造情境氛围,调动思维,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思考、感受,并最终通过表达展现出来。比如在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榜样”等具体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可以在课下收集身边模范党员的事迹、国际国内的大事件,通过进行合理的情节设计和演绎,学生充当演员,教师充当观众,教师通过学生的情景演绎所展现出来的情节,进行指导和点评,同时观察学生对入党的态度、认识并进行及时的记录,此纪录从贯穿于党员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对学生的全面认识,用于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评价依据。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充当教学“主角”,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加深了师生之间了解与联系。
(二)理实一体,重视实践体验
在传统的党校党课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党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也使他们难以深刻体会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实践体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党性修养。在实际的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创设实践教学项目,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具体而言,可以将学生按照小组进行组合,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具体的实践项目,如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学生检验党校培训的实效性,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能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党员可以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切实感受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他们也能在服务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志愿时长等量化指标也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党员实践表现的重要依据,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除了志愿活动和社区服务外,实践调研活动也是提升学生党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调研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从课堂走向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党产生认同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党员会深刻感受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这种情感认同是党校培训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关键所在。
(三)完善考核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
在党校培训的传统考核模式中,结业考试和党课心得的撰写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验学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往往忽视了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程度以及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体验式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员在课程中的参与、实践与反思,旨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党校培训的考核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更要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理解深度、思维活跃度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在评价学生党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静态评价,如传统的结业考试,可以检验学员对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动态评价,则通过观察学员在课堂讨论、小组协作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结合静态与动态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员的学习状态。除了理解程度,学生党员的可迁移能力也是考核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定量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可以通过量化指标,如学生党员在案例分析中的逻辑严密性等,来客观衡量学生党员的能力水平;而定性评价则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主观判断。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能力发展动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全面、科学的评价学生党员的同时,对于学生更好接受党课教学,提升党校培训的实效性都有着积极意义。
五、总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尤其是艺术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党校培训的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创新与改进,以更好地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00后”学生党员对于党课教育“鲜味”与“活力”的期待,使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同时为创新高职院校党校培训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
[2]王雪蓉.高校辅导员体验式党课特色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前言,2021,(9):44-47.
[3]白冰.高职院校党校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山西青年,2017,(11):66.
[4]黄妙玲,曾扬阳,彭洁.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党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探讨[J].职教论苑,2023,(25):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艺术类高职院校党校培训“三教”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GYZL-057])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思政党建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党校培训“三教”改革理论与建设——以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例》(课题编号2022WQNCX156省级)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新(1992-)男,汉族,河南光山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孙天玮(1996-)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