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测绘工程质量控制与误差分析的标准化方法探讨

作者

郑博鑫

海南科路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1100

一、引言

测绘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其成果质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安全性。随着高精度测量设备、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数字化测绘方法的快速发展,测绘工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测量误差的控制与质量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仪器性能、观测环境、人为操作及数据处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测绘数据不可避免存在误差,若不能有效识别、分析与控制,将导致成果精度不足,甚至引发工程风险。因此,研究测绘工程质量控制与误差分析的标准化方法,对保障测绘数据的可靠性、提高工程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测绘误差分析与处理方法

(一)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误差传播定律作为测绘误差分析的理论基础,揭示了观测误差在函数运算中的传递规律。该定律通过建立观测值与导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定量描述了各类误差在测绘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累积与扩散效应。在具体应用中,根据函数关系的线性与否,误差传播可分为线性传播和非线性传播两种形式。对于线性函数关系,可直接应用协方差传播律计算导出量的精度指标;而对于非线性函数,则需通过泰勒级数展开进行线性化处理后再行计算。在实际测绘工程中,误差传播定律广泛应用于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方案比选以及精度预估等方面。例如,在 GNSS 控制网布设时,可利用误差传播理论分析不同观测方案对点位精度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观测时段和基线组合方案;在摄影测量中,该定律可用于评估影像匹配误差对三维坐标解算精度的传递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误差传播理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如 InSAR 形变监测中的相位误差传播分析、激光点云数据处理中的配准误差评估等新兴领域,都需要基于误差传播理论建立相应的精度评价模型。同时,大数据环境下多源异构测绘数据的融合处理,也对传统误差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结合随机过程理论、机器学习方法等进行拓展研究。[1]

(二)最小二乘法在误差平差中的应用

最小二乘法作为现代测量平差的理论基础,在测绘误差处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该方法通过建立观测值与未知参数之间的函数模型,以残差平方和最小为准则,求解最优估值。在具体应用中,根据观测方程的性质可分为间接平差、条件平差、附有条件的间接平差等多种平差模型。其中,间接平差因其模型构建灵活、计算简便等优势,成为当前测绘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在实际工程中,最小二乘法不仅适用于常规控制网平差,还广泛应用于 GNSS 基线解算、摄影测量空三加密、点云配准等现代测量技术的数据处理。例如,在 GNSS 网平差时,通过建立双差观测方程,采用最小二乘准则可有效消除接收机钟差等系统性误差;在摄影测量中,基于共线方程的最小二乘平差能显著提高空三加密的精度和可靠性。

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最小二乘法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拓展。一方面,针对粗差污染问题,提出了稳健最小二乘法,通过引入等价权函数降低粗差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大规模测量数据,发展了分区平差、序贯平差等高效算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测量中的非线性平差问题,如三维坐标转换、点云配准等,通常需要结合最优化理论进行迭代求解。此外,最小二乘配置法在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尝试,都展现了该方法强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小二乘法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将为测绘误差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测绘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方法

(一)数据采集阶段的标准化流程

数据采集阶段的标准化流程是确保测绘工程质量的首要环节,需要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作业体系。该流程始于严格的技术设计,要求依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编制详细的技术设计书,明确作业依据、技术指标和实施方法。在仪器准备环节,必须使用经法定计量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并建立完整的仪器检校档案,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外业实施过程中,需严格执行各专业测量规范要求,采用统一的观测记录格式,实施观测员自查、项目组互查和质检员专查的 " 三级检查 " 制度。质量控制方面,应设立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标准化的质量检查表,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 GNSS 接收机的实时精度监测功能进行过程控制。数据管理需遵循统一的命名和存储规则,建立完整的元数据记录标准,实施严格的数据备份与版本管理。针对不同作业环境,还需制定差异化的标准作业程序,如城市建筑区、山地林区、水域等特殊环境的专项测量方案,并规范多源数据采集的融合标准和应急处理流程。实践表明,该标准化流程在多个重大测绘工程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更确保了数据采集质量的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 98% 以上。随着技术进步,该标准化流程正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进一步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二)数据处理与质量检查的标准化方法

数据处理与质量检查的标准化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其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最终成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该标准化方法体系包含数据处理流程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两个维度。

在数据处理流程标准化方面,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预处理规范,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清洗和异常值检测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对于不同来源的测绘数据,如GNSS 观测数据、全站仪测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等,应制定分类处理规程。数据处理过程中必须采用经过验证的算法和软件工具,所有计算过程需保留完整的处理日志和中间成果。以 GNSS 基线解算为例,要求使用符合行业标准的解算软件,设置统一的解算参数,并记录完整的精度评定报告。[2]

质量检查标准化体系采用 " 过程检查 - 成果检查 - 综合评定 " 的三级架构。过程检查侧重算法验证和中间成果检验,要求每个处理步骤都设置检查点并形成质量记录。成果检查实施 " 双人互检 " 制度,采用自动化检查与人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成果的完整性、一致性和精度指标。综合评定阶段需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设计要求,对成果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并形成规范化的质量评估报告。

四、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误差传播定律及最小二乘平差等基础理论,分析其在误差控制中的应用;其次,结合工程案例,研究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标准化方法;最后,总结现有标准化体系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参考依据,推动行业技术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宜斌 .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 [M].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2:58-69.

[2] 李德仁 . 测绘学概论(第三版)[M].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17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