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多学科融合的学法指导创新研究

作者

张亚茹 张卫红

商州区第一初级中学

一、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对初中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语文、地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分别从语言文化、自然人文环境、道德法治观念等角度塑造学生认知与素养。学科融合创新学法指导,能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契合“双减”教育需求。

二、学科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单一学科学习存在局限,多学科融合可形成教育合力。语文培养语言与文学素养,地理帮助了解自然人文环境,道德与法治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学习古诗词时,结合地理分析诗词中的地域景观,从道德与法治角度探讨家国情怀,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加深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在地理认知中感悟人文精神,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符合“双减”政策要求

“双减”强调减负提质,学科融合可避免知识重复讲解,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整合教学资源,设计综合性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更高效掌握知识。例如开展“家乡的发展与变迁”主题教学,语文教师指导撰写报告,地理教师分析地理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师探讨法律与道德问题,实现“减负增效”。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融合学法指导可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在融合学习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

三、学科融合的学法指导创新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明确融合方向

1. 确定共同育人目标

语文、地理和道德与法治教师需共同研讨,明确三门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共同目标。以培养家国情怀为例,语文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激发情感,地理从祖国地理特色增强认同感,道德与法治讲解国家制度树立国家观,三方围绕目标配合教学 。

2. 细化分阶段学习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将融合的学习目标细化到各个阶段。初一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学习能力,三门学科可围绕“认识自我与环境”这一主题,语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对自我和生活环境的感受;地理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道德与法治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环境、他人的关系。初二阶段,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可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开展“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学习,语文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辩论;地理深入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发展优势与问题;道德与法治探讨区域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和道德责任。初三阶段,目标进一步深化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如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

(二)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融合内容

1. 立足教材挖掘协同素材

深入研读三门学科教材,找出关联素材。如语文《三峡》可与地理长江流域知识结合,并从道德与法治角度探讨自然保护;地理“民族分布”与语文少数民族文化、道德与法治民族团结知识整合,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2. 引入课外拓展资源

引入时事热点与地方特色资源。以“一带一路”为例,语文引导阅读报道、撰写评论,地理分析沿线地理经济,道德与法治讲解国际合作规则。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采访、考察活动,增强家乡文化认同。

(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融合过程

1. 项目式学习法

围绕综合性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语文、地理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支持下,开展探究学习。例如,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项目主题,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语文组负责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宣传文案;地理组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资源利用、环境问题等;道德与法治组探讨城市发展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居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多学科知识。在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模拟文化遗产保护现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撰写保护倡议书、宣传标语;地理教师介绍文化遗产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对遗产保护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依据和道德责任。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如播放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视频,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感受不同文化,同时从语文角度进行描述和赏析,从道德与法治角度思考文化交流中的行为规范。

3. 问题导向学习法

提出跨学科问题,如“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导学生从地理分析原因影响,从语文撰写报告演讲,从道德与法治探讨责任义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优化评价体系,保障融合效果

1. 多元化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涵盖学科知识掌握与综合表现,包括跨学科思维、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如评价“家乡文化保护”项目,既考查知识运用,也评价合作与情感认同。

2. 多样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科融合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此外,还可以引入家长评价,如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让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3.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记录参与度与进步情况,及时反馈。同时进行终结性评价,将两者结合,全面评估学习效果,为教学优化提供依据。

四、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地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创新学法指导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教学目标、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三门学科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学科融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祖辉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融合教育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14).

[2] 缪君君 .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