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

作者

黄兴强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 24600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扩大,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剖析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中的角色,探讨如何将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构建“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新模式,最后针对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发展的困境提出能力提升路径。通过这一研究,为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发展型资助;

一、引言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学生大学生涯的引导者和领航员,更是学生精神支持和经济援助的重要倡导者。现如今结合当前时代背景,积极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已经是辅导员的重要探究方向。[1]

二、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中的角色剖析

(一)资助与育人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在资助与育人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经济上的扶助者,也是心理上的抚慰者,更是学业上的指导者。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和价值观塑造,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同时也要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资助与育人中的职责任务

辅导员的职责任务主要包括经济资助、心理抚慰、学业辅导、价值观引领等方面的内容,在日常管理教育中,辅导员的职责任务主要包括经济资助、心理抚慰、学业辅导。其中资助就是对学生进行及时、准确、公正的资助,通过各种资助项目,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心理抚慰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学业指导侧重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制订学习计划、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内容。[2]

三、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资助育人的双重目标。[3]

(二)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路径

1.感恩教育:通过各种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感恩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一以贯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诚信教育:在资助的过程中,重点抓好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采取签订承诺书的办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使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也能做到言出必行,树立诚信意识。

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自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资助体系不断健全、资助力度不断增强、资助领域不断深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现有的资助育人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4]

(二)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问题

1.资助认定机制不规范:部分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和不透明性,导致资助资源未能精准配置。

2.育人机制单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机制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物质资助解决学生经济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引导。

3.资助与育人脱节:部分高校在资助过程中未能将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导致资助工作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未能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4.学生参与度低:传统的资助育人活动往往以学校安排为主,学生参与度低,活动效果有限。

五、构建“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新模式

(一)实现教育理念创新

构建“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即将资助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搭建实践模式平台

1.结合专业特色,建立实践平台:将资助育人活动与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高校应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如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2.强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搭建学校与校友企业之前的交流平台,通过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实训平台,助力学生成长。

3.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三)“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实施策略

1.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提供政策支持: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3.加强师资培训: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指导能力和育人水平。

4.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学生、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育人模式。

六、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发展困境和能力提升路径

(一)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发展困境

1.知识结构单一:部分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缺乏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

2.实践经验不足:部分辅导员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3.工作压力大:辅导员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难以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中。

(二)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能力提升路径

1.加强学习培训,搭建交流平台: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建立辅导员交流平台,分享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促进相互学习和借鉴。[5]

2.引入外部资源:引入外部专家和资源,为辅导员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

3.优化工作环境:高校应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七、结论

高校辅导员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剖析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中的角色定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探讨如何将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构建“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新模式,并针对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发展的困境提出能力提升路径,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索. 江秋菊.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

[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 邓军彪.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03)

[3]高校多重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对策研究. 孙委委.社会与公益,2024(07)

[4]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 杨大伟.中国市场,2017(34)

[5]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吴浩然.公关世界,2023(20)

作者简介:黄兴强(1994—),男,汉族,安徽安庆市人,工程硕士,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