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现状及路径
雷经祥
中共霍山县委党校 安徽六安 237200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共同富裕,有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在内涵界定、现实困境、推进路径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研究
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学术界研究集中在产权关系界定、经营方式改革、内部治理等多方面内容,至今尚未系统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内涵。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的现代化集体经济,指明了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年的理论探究及实践发展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相比,在产权结构、组织形式、治理机制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别。
(一)产权结构新。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集中体现。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奉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理念,集体资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相统一,农民没有真切感受到自己是集体资产的主人,获取收入缺少有效的途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完全的产权分割为基础,每一个个体依据集体资产的持有份额享有集体收益,产权结构明晰,实质上是与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权结构模式,真正让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由传统的集体“统”的单一封闭,向以集体“统”为前提,多样化市场化主体参与的“混合”开放转变,新型集体经济允许集体资产权益流转,打破传统产权固化问题。如,探索出“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种制度创新,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
(二)组织形式新。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独立经营、自我发展,聚焦产业层次偏低的一产二产具有单一性、排他性和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集体统一经营与个体分散经营相结合,构建了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模式结合的集体经济发展新形式,以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式经营,以多元化主体市场构建为目标,以多样化发展为手段,打破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虚化的缺陷,更强调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增强可持续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不断创新、演变。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突破了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村委” + “合作社”二合一的组织形式,因地制宜的将集体经济的经济属性单独剥离出来。
(三)治理机制新。在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一个人或少部分人决定集体资产的处置和使用,缺乏民主管理,广大农民群众无法切身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只是形式上集体资产的主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组建理事会、监事会,决策合理、管理科学,极大限度地完善了其内部治理体系,极大地为其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助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体现了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市场化。如,党建引领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由村两委全权代理的低效治理模式,以党建为纽带,以村村联合、人才引导的方式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建设和项目规划指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贯彻了开放、包容、共赢的理念,呈现出“五化”的鲜明特征。一是集体资产清晰化。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的资产“底清账明”,集体有了一本“明白账”,增加集体收入有了研判依据。二是成员确认规范化。确认谁是成员回答了农村集体经济“为谁发展”的核心问题,为解决成员集体权益“两头占”“两头空”问题奠定了基础。三是集体资产股权化。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农村集体收益实现了从过去“人人有、人人无份”向“人人有份、人人有”的转变。四是内部治理制度化。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政经分离,体现了民主管理的集体决策。五是多元经营共赢化。盘活农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物业经济提档升级,集体企业转型,村与村抱团联合等,集体产业多形态多路径发展趋势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来界定理论内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本质上还是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为核心,涵盖农村集体经济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包括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现代化治理创新等多方面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新型集体经济”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23 年、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都有明确的要求,202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为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法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12 年到 2016 年,农村集体经济自发生长阶段,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管理手段不健全,这种无序的现状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深入改革。第二阶段是 2016 年到 2021 年。《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要求,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 2021 年至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营模式有一定创新,逐步形成了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源使用权入股等发展形式,成为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助力。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成果
各项改革成效初显。一是农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截至 2020 年,全国范围内共计 299.2 万个拥有农村集体经营性、非经营性及资源性资产的清产核资单位完成了数据上报,清产核资基本实现。二是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正逐步向更广泛区域拓展。各级试点的范围已覆盖全国约 80% 的县( 市、区),改革工作已逐步深入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三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截至 2021 年底,全国以村为单位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 57 万个,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 9 亿人。四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与政策框架持续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进一步明确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法人资格,深入细化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五是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1 年年末,全国范围内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总数攀升至1153 个,各级各类的农村产权交易活动累计完成了 67.7 万笔交易案例,总交易额达到了 1545.9 亿元人民币,交易活跃度显著。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发展。新的“三权分置”改革,释放了农村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和集体内部成员收益增加。二是实现形式的创新发展,尤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模式、农村收益分配模式等方面有新的创新。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问题表现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条件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积累不足。多数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集体土地产权收益、集体经营性土地和农村宅基地经济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过度依赖专项财政补贴,外部资本进入困难。二是职能履行不清。一套村委班子几块牌子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然难以清晰界定分工和边界,很难统筹兼顾各职能,不适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人才支撑不够。农村适龄劳动力存在普遍外流的现象,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回到农村创业致富,如何利用好资源吸引相关专业人才下乡去经营最为关键。四是区域发展不均。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农业经营收益不足,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有限,集体资产盘活路径较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缺乏产业基础和市场吸引力。此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封闭产权关系存在排斥效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统”“分”有效结合不足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有效应对两个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决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系到提高农村治理效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树理念明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做好“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顶层设计,注重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高度契合,形成以旅游、居住、休闲、文化等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进而提升乡村宜居指数;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加快和美乡村建设。
(二)创模式强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把各类资源有效联合起来,统筹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项目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通过“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的抱团方式,将“输血”变“造血”,有效缩小村与村、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有力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三)重科技提质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发挥科学技术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让科技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乡村家畜进行基因工程育种,促使村集体收益增加,进而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作为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和农村发展路径的重要力量。
(四)强组织增活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的议事规则和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壮大“三农”人才队伍,增强组织内部活力,实行“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施“引企入教”改革,推进新时代新农人的职业教育学历化,使众多年轻人热爱农业、选择农业。要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以第一书记机制和村组织换届为契机,吸引各类人才,建设一支思想正、本领强、肯吃苦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 陈燕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内涵、发展现状及实践进路 [J]. 当代经济研究,2025(1):47-57.
[2] 崔超 .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2):89-98.
[3] 吕小瑞 .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 [J]. 沈阳干部学刊,2019,21(2):18-21.
[4] 何安华,吕之望,仝志辉,崔红志.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N]. 经济日报.2023-3-9(3)
作者简介:雷经祥(1972.07-),男,汉族,人,高级讲师,本科,安徽省委讲师团专家库基层宣讲专家,研究方向:政治学、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