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作者

范贺贤

保定市徐水区徐水小学 072550

【摘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理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的视角下,以整体的眼光审视整个单元知识的关联,制定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细化单元课时目标,设计单元作业内容,对单元整体作业进行系统的、有层次的优化和安排,从而提高作业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实“双减”,达到肩负增效的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  单元作业设计  双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课后作业既是反馈学情的重要手段又是巩固与强化学生课内所学、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在课程理念里明确指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双减”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作业的检测、评价与反馈功能,我们探索了单元作业设计之路。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为例,具体论述。

一、梳理关联,制定作业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划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四大方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进行了整合、图形的运动和位置进行了整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包含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大方面。

《图形的运动(三)》这一单元探究图形运动的目的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探究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图形变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以运动变化观点处理孤立静止的几何问题。

教材对比这一单元,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都利用停车场的横杆、钟表和风车等具体生活中的情景入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察,用三要素观察和描述图形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的含义,借助实物画图分散难点,所有在作业设计时也会考虑这一点。

纵向分析这部分内容,二年级时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四年级进一步探索了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会画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因此,通过教材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梳理,可以制定五年级这一单元的作业设计的目标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学会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提升素养,设计作业内容

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是统筹安排作业的结构、类型、功能等作业内容给,更好地在作业中体现同一单元不同课时内容间的关联和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我们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时既要关注个体差异,在作业结构上体现层次性;又要关注学业质量,在作业类型上注重合理性;还要渗透学科育人,发挥作业育人功能。

从题型上来看,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有填空题、选择题、动手操作题还有设计与欣赏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又按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作业、提升作业和拓展作业三种,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基础作业,可以通过观察和想象让学生判断哪幅图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通过填写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可以使学生巩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进一步感悟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可以是动手操作题,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练习,可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提升作业,可以结合钟表的实例和小风车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在现实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应用,用数学语言描述时针和分针从一个数字到另一个数字分别是沿着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体验旋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通过欣赏舞蹈、运动等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学着用七巧板、圆等设计图案,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将数学学习与美术创作相融合,体验图形旋转的美妙,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感受数学美,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多维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所以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设计了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做到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教师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在评价方面还对正确率、难易度等进行了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哪方面知识掌握的好,哪方面知识掌握的不好,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巩固和复习。

例如《图形的运动(三)》这一单元,我设计了这样表格式的评价,既不会浪费特别多的时间评价,而且可以达到评价的目的和效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往的重复性训练、课时作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我们要从“一课一练”向“单元整体设计”转变。只有立足单元整体进行作业设计,才能从全局把握单元目标,设计作业内容,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构建条理化、模块化、网络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整体结构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习题设计.名师在线.山西:山西师大教育科技传媒集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