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的产教融合生态化改革探索
郭佳楠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江苏省丹阳市 212300
《采写编评一体化》是新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学位核心课程,课程目的是在学生进入媒体实习之前进行新闻业务流程的系统强化训练,以期在进入媒体后即可顺利平滑地开展新闻业务各个环节的工作。南师大中北学院新闻专业自2005 级开始设立《采写编评一体化》实践课程,从最初“模拟编辑部”的体验式传统实训,到如今“教学-行业-社会”多元协同的生态化实践育人系统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改革。
一、以纸媒为中心,建立“模拟编辑部”
《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最初设立时,高校新闻专业教育还是围绕纸媒进行课程设计的时期,因此学生仍然以纸媒生产流程为实践重心,通过组建“模拟编辑部”自主运作,按报刊新闻采编的专业标准和时间规定设计各个业务环节的训练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模拟编辑部工作自主运作,教师监督采编流程,并对学生的报道导向和采编技巧进行指导。
这样的实践训练在一开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分组分工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模拟编辑部的环境让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实践的氛围,作业即是作品,甚至优秀者可以在报纸上发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媒体技术的迭代日新月异,视频新闻占据了新闻传播的主流,移动接收端开始普及,报纸逐渐式微,传统实训模式显现出局限性:教学内容上,缺乏全流程项目驱动,同时脱离新媒体传播语境;实践条件上,模拟编辑部脱离真实媒体环境,校企合作停留在参观层面;评价体系上,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缺乏行业标准参照。因此,课程进入发展瓶颈,急需改革。
二、以媒介融合为中心,建立“融媒体实验室”
从 2015 级开始,《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逐步引入视频新闻、短视频新闻、公众号制作、融媒体新闻、H5 新闻、无人机操作等实践内容,并且逐步淡化纸媒的采编训练。学院同时建成了融媒体实验中心,购买了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软件,学生从教室转入融媒体实验中心上课。课程教学形式采用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训平台操作演练相结合,课后进行采编实践的方法,充分利用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模拟媒体运营场景,实现“一次采集、一处生产、多级审核、多种生成、全媒传播、智能化分析”的业务模式,从“教、学、践、练、测”五位一体打造全媒体实践教学闭环。所有作业全部在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上操作展示,全方位模拟全媒体实操环境,真实呈现全媒体运营的工作场景。
这次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媒介融合的新闻事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全媒体生产实务而进行的尝试,学生们既要学习新技术,又要锻炼新闻采编技能,通过一学期的实训,可以基本掌握“一次采集,多平台传播”的新闻业务技能。但是这次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课程内容快速迭代与师资能力更新之间存在一定滞后性,部分教师对短视频制作、H5 交互设计等新技术掌握不足,导致教学深度受限;其次,融媒体实验中心的硬件设备与真实媒体环境仍存在差距,使“全媒传播”环节的模拟效果打折;此外,校企协同尚未形成长效机制,与“真采真编真发布”的目标仍有距离。这些矛盾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
三、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建立“生态化实践”模式
2024 年,学院与丹阳电视台、丹阳日报融媒体中心等地方媒体机构合作,成立了“相伯融媒体产业学院”,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也以此为契机再次进行改革,并结合时代发展,将课程名称更改为《全媒体新闻生产实训》,更加贴合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行业政策导向,实现“教学-行业-社会”多元协同的实践育人生态系统的建立。
“生态化实践”模式的建构包含三个核心特征:一是“多元协同”,校企共建“课程工作坊”,聘请行业导师授课;二是“动态反馈”,根据行业技术迭代实时更新教学案例库;三是“能力闭环”,从选题策划到传播效果分析的完整链条训练。目前课程建设已经实现了第一步,2024-2025 学年,学院先后聘请了镇江日报社和镇江市文化广电产业集团的两位主任记者作为媒体导师,每学期授课10 课时,从党报和广电集团的优秀新闻作品入手,对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面解析与深度挖掘。同时进一步强化无人机操作实践,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到学院签约的各类实践基地进行采风,并且制作相应的宣传报道。譬如丹阳许杏虎纪念馆、大圣村等实践基地都成为学生们的训练场所,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新闻宣传价值,制作的宣传片被媒体和基地采用,在官方公众号或融媒体平台发布。
随着校企融合的不断深入,后期课程改革将不断完善:一方面强化“双导师”项目驱动,让教师媒体挂职与从业者进课堂相结合;另外引入 AI 辅助教学,比如使用舆情分析工具优化选题等;此外还需改革评价体系,建立行业参与的多维评价系统,既有教师的评分,也有行业导师的评价,同时还包括点击率、转发量的传播力评分和技术应用、形式突破等创新力评价。
结语
《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的“生态化实践”改革通过打破课堂与行业的边界,以期实现新闻人才培养从“单一技能”向“生态适应力”的转型,尽管目前还存在部分教师新媒体转型困难、校企资源对接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但随着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以及“校媒共建、人才共育”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一转型不仅将提升学生的全媒体运营能力和跨界适应力,更将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新闻人才提供实践范式,助力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传媒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2、《“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2简介:郭佳楠,女,1982.2,汉族,江苏南京,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