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作者

孔龙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8000

摘要:本文以《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遵循教育规律,设置教学和育德双重教育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

关键词:课程思政   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  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高校课程体系,无论是专业思政,还是课程思政,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当前,对于培养学生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格品质的养成方面,主要还是依赖高校专门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而言,其他的课程在育人方面显得明显不够。事实上,各门课程均具有育人的功能。因而,不仅思政课程,而且课程思政都强调高校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当前,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

1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意义

1.1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1.2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教学中的目标设计

2.1课程特点

《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础上,掌握常用家用电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排除。主要学习电热器具,电动器具两大类家用电器。该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训课程,侧重于维修技术与操作工艺。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维修家电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着重朋友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2.2《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的育人目标

2.2.1 职业素质目标

⑴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⑵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

⑶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较强的自信心,能做到诚信守则;

⑷工作积极主动,思维灵活,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好。

2.2.2 职业能力目标

⑴能识读一般家电产品的控制电气与电子电路原理图,并能分析简单家电产品电路;

⑵能正确选择与使用常用的电气控制件、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⑶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对常用家电产品进行正确拆卸与装配;

⑷能根据电工、电子测量仪器的测试数据,分析电路故障原因;

⑸能熟练使用电工电子测量仪器与检修仪表,对家电产品进行调试与维修;

⑹具有家电产品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能力。

2.2.3 知识目标

⑴掌握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灶等电暖电热器具的原理;

⑵掌握家用照明电器的原理;

⑶掌握洗衣机的原理修;

⑷掌握电风扇的原理;

⑸掌握电冰箱的原理;

⑹掌握空调机的原理。

3《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融合

当前,要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主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不仅需要继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地位,另一方面更需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德育功能,尤其是通过课程思政引领专业教学改革。

3.1以日常生活作为融入点

专业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隐性课程,其根本是坚持立德树人。要想“润物无声”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就必须在确立专业课程的育德发展目标,对大学生的相关思想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平时与学生谈心,以及专业课上有意识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各种讨论和辩论活动,搞清楚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主要冲击和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随处可见,比如:电视机、电冰箱、电饭煲、电热水器、电磁炉、微波炉、电风扇、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抽油烟机、空调机等。我们在使用这些家用电器的时候,要求同学们记录它们的使用情况,故障情况,了解它们的发展史。通过记录,培养同学们记录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家用电器的兴趣;通过对故障的排查,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它们的发展史,使同学们对家用电器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加智能、舒适、方便的家用电器,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3.2以实训教学作为融入点

课程思政所提出的协同育人理念,不但是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更是促进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思路,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专业学科资源优势,转化成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在专业课中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

《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是学不好这门课的。所以我们安排了“电饭锅的维修”,“电磁炉的维修”,“电热水器的维修”,“豆浆机的维修”,“微波炉的维修”,“饮水机的维修”,“电风扇的维修”,“洗衣机的维修”等实训课程。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同学们的耐心,细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同学们的“大国工匠”精神,使同学们懂得,做事一定要脚踏实,精益求精,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总之,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全面强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等,需要高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方向,才能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禾玲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 现代企业2018年第09期

[2] 韩宪州 《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人民日报2019.8.18.

[3] 王  涵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 教育管理20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