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知劳感恩”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

李建

四川轻化工大学

序言

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双翼,前者重在“知行合一”,后者贵在“情理交融”。然而,在高校特别是工科专业的具体实践中,二者长期被二元分割:劳动教育易沦为“体力学分”,感恩教育常停留于“节日致辞”。学生既难以在挥汗如雨中体悟“谁为我负重前行”,也难以在口头致谢后生成持续的回报行动。由此衍生出三大痛点:其一,劳动成果不被珍惜——实验耗材浪费、公共设备损毁时有发生;其二,劳动行为被动应付——“打卡式”劳动、“拍照式”志愿屡见不鲜;其三,就业取向功利漂移——毕业生更倾向于“离厂进楼”,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学院从 2024 年开始,启动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深度融合改革,提出并践行“知劳感恩”育人模式:让学生先“看见劳动”,再“心生感恩”,进而“珍惜成果”“主动劳动”,最终“积极投身行业就业”,形成一条“认知—情感—行为—生涯”螺旋上升的链式反应。

1 问题意识:从“劳动缺位”到“感恩缺位”的连锁反应

学院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工程伦理”与“绿色化工”理念,但前期问卷与访谈显示,近三成本科生将劳动窄化为“保洁”“搬运”等体力劳动,并将之视为换取学分的不得已之举;对“感恩”一词的认知则集中于“感谢父母”,对母校、对行业、对社会公共劳动成果的感恩意识显著缺位。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学生对“谁在为我的学习生活付出”缺乏感知,导致劳动价值判断与情感回馈行为断裂。学院由此提出“知劳感恩”假设:只有让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看见他人的付出、体验付出的艰辛,感恩才会从道德口号转化为情感认同与持续行动,进而触发珍惜劳动成果、主动劳动、积极就业等一系列外显行为。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同构性——均以“他者”为对象、均以“付出—回馈”为机制——成为本次教改的逻辑起点。

2 理论阐释: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的互构关系

1、价值同源:二者共享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命题。劳动教育强调通过对象化活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感恩教育则强调在确证他者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精神升华;劳动是感恩的前提,感恩是劳动的伦理升华。当感恩情感生成,学生便会对凝结他人劳动的仪器、试剂、环境产生珍惜心理,并以主动劳动与高质量就业作为回报。

2、认知同频: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知平衡理论”指出,个体在感知到他人劳动付出后,会产生“P-O-X”三角平衡压力,进而滋生回报动机。学院将这一机理引入课堂,通过“劳动观察—情感唤醒—回报行动”三阶段设计,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同频共振。当共振发生,学生不仅自觉维护公共劳动成果,还愿意把“为他人减负”视为职业生涯的内在动力。

3、场域同构:学院拥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危化品仓库”“学院楼夜间值守室”等劳动密集型场域。学生在这些场域中“看见”实验员深夜值守、“看见”保洁员吸除酸雾、“看见”校友捐赠仪器铭牌,劳动价值与感恩情感同步生成,进而促使他们把珍惜、主动、敬业的态度迁移到未来就业岗位。

3 课程设计:理论教育中的感恩叙事与劳动阐释

学院将原有 16 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新增“感恩化学”模块。理论教学以“故事化讲授—数据化呈现—伦理化反思”为路径。教师开篇讲述“一瓶色谱纯乙腈的旅程”,当成本核算数据滚动呈现,学生发现这瓶试剂背后凝结着司机、采购员、技术员、导师四方劳动,课堂进入“感恩沉默”时刻。教师随即追问:“如果明天这些劳动消失,你的实验还能继续吗?”学生在震撼中意识到:唯有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才能保障自身学业顺利;唯有主动投身劳动,才能回馈他人的付出;唯有选择化工行业就业,才能延续这份价值交换。感恩叙事由此与就业选择发生显性关联。

4 实践活动设计:在真实劳动中生成感恩行动并促成职业承诺

1、 “实验室准备”体验计划:学生与实验室准备老师共同完成实验室准备工作,周末拍摄“实验室准备”短视频。一期结束后,学生在实验室巡查记录本留下三万余字感恩留言。

2、“校友林·感恩树”循环养护劳动:学生在养护日志中写道:“今天给樱花修枝,想到十年后我若回校,这些树已亭亭如盖,便觉得此刻的劳动与未来的自己相遇。”这种跨越时空的感恩想象,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行业承诺度。

3、“盐灯守望”公益劳动:学生把实验室产出的再生盐晶体,制成 50 盏低能耗 LED 盐灯,捐赠给老旧社区的空巢老人,盐灯外壳采用 3D 打印材料,灯罩内嵌学生亲手结晶的玫瑰状再生盐晶。

5 实施过程:情感—制度—文化的三重浸润

1、情感浸润:劳动前后各 10 分钟的感恩叙事与现场朗读,使学生在情感高峰体验中生成珍惜与回报冲动。

2、制度浸润:学生必须在四年内完成“一次劳动体验、一次感恩仪式、一次公益回馈”,未完成者不得参评优秀毕业生。制度刚性保证了感恩行为的可持续性。

3、文化浸润:学院“清风化雨”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留言。不断提醒学生:珍惜劳动、主动担当、投身行业,是化环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6 成效评估:量化数据与质性证据的相互印证

1、认知层面:改革后,“我能清晰描述学院内五种以上劳动岗位”由 23% 升至 81% ;“我对校园劳动者的情感认同度”明显升高。

2、情感层面:访谈中学生普遍表示,“一想到别人为我付出,我就舍不得浪费试剂”“看到阿姨弯腰擦地,我会主动接过拖把”。

3、行为层面:实验室耗材报损率下降 37% ,废液处理合规率升至 98% ;“感恩后勤”志愿队由12 人增至178 人。

结论与展望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实践表明:劳动教育一旦与感恩教育深度融合,学生便会在“看见—感动—珍惜—主动—就业”的链式反应中完成从“被动劳动者”到“主动建设者”的身份跃迁。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把感恩教育嵌入毕业设计致谢、校友反哺机制与绿色化工伦理全过程,让“知劳感恩”成为学生走向行业、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精神胎记。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 .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J]. 教育科学 ,2004(04).

[2] 李晓杰 ;.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No.185(09).

[3] 汪亚莉 . 当前我国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启示 [D]. 西南大学 ,2021(04).

[4] 高德胜 ;. 感恩教育 : 从直觉到自觉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No.311(03)

基金资助:校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劳动教育》;校级教改课题《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劳动教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及实践创新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