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能耗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刘丽艳
211321199704254965
一、引言
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载体,其电气设备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 60% 以上。传统能耗监测系统存在数据延迟、控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动态负荷调节需求。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为实时能耗监测与优化控制提供了新路径。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无线通信网络及边缘计算节点,可实现设备级能耗数据的秒级采集与分钟级响应。例如,一高校实验室采用基于ZigBee 的能耗监测系统后,设备待机能耗降低 35% 。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设备或子系统,缺乏跨系统协同优化策略。本文提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能耗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框架,旨在解决数据孤岛、控制延迟及能耗冗余等问题。
二、基于物联网的能耗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2.1 多层级感知网络架构系统采用“端- 边- 云”三层架构:
感知层:部署智能电表、温湿度传感器、红外人体感应器等设备,实现设备级能耗与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例如,采用非侵入式负荷监测(NILM)技术,可分解总电路电流信号,识别空调、照明等设备的独立能耗。
边缘层:通过边缘网关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压缩与初步分析,降低云端计算压力。例如,采用LSTM 神经网络对空调负荷进行短期预测,误差率低于 5%o 云端层:构建能耗大数据平台,集成建筑信息模型(BIM)与设备运行日志,实现跨系统数据融合与可视化展示。
2.2 动态数据融合模型
针对多源异构数据,提出基于改进D-S 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算法:
数据预处理:采用小波变换去除噪声,通过卡尔曼滤波修正异常值。
证据冲突消解:引入距离权重因子,优化基本概率分配函数,提高融合精度。例如,在照明系统监测中,融合光照强度、人员活动及时间信息后,控制误判率降低至 2% 以下。
实时更新机制:通过滑动窗口技术动态调整证据权重,适应负荷突变场景。
2.3 能耗可视化与异常诊断
开发基于 WebGL 的 3D 能耗可视化平台,支持设备级能耗热力图、能耗趋势曲线及异常事件报警。例如,当空调系统 COP 值低于阈值时,系统自动标记故障设备并推送维护建议。通过集成机器学习算法,可识别能耗异常模式,如一商场空调系统因冷凝器结垢导致能耗异常升高,系统提前7 天预警。
三、基于自适应控制的能耗优化策略
3.1 分区控制与需求响应
空间分区:根据建筑功能划分能耗控制区域,如办公区、会议室、公共走廊等。例如,会议室采用人体感应 + 光照联动控制,无人时自动关闭非必要设备。
时间分区:结合分时电价策略,在谷电时段预冷/ 预热建筑,降低峰电负荷。例如,一写字楼通过错峰蓄冷,年电费支出减少 12% 。
需求响应:接入电网需求侧管理平台,参与虚拟电厂调度。例如,在夏季用电高峰期,自动降低空调设定温度 0.5qC ,换取电费补贴。
3.2 设备级优化控制算法
空调系统: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变风量(VAV)调节策略。通过建立热容 - 热阻模型,预测未来 15 分钟室内负荷,动态调整送风量与冷水流量。实验表明,该策略可使空调能耗降低 28% ,温度波动范围缩小至±0.3C 。
照明系统:采用模糊 PID 控制算法,根据自然光照强度与人员密度调节灯光亮度。例如,当自然光照度超过 500lx 时,系统自动调暗人工照明至 30% 额定功率。
电梯系统:开发基于蚁群算法的群控调度策略,优化电梯运行路径与停靠策略。例如,在高峰时段,通过合并顺向请求减少空驶率,电梯能耗降低18%o 。
3.3 多能互补与储能协同
可再生能源接入:在建筑屋顶部署光伏板,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提高发电效率。例如,一商业综合体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 12 万 kWh,满足 15% 的用电需求。
储能系统优化: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制定储能充放电策略,平抑负荷波动。例如,在电价低谷期充电,高峰期放电,储能系统年收益提升 20% 。
冷热电三联供:构建基于燃气轮机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热电比调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例如,一医院采用 CCHP 系统后,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至
。
四、系统性能评估与改进方向
4.1 性能评估指标
能耗降低率:对比优化前后建筑总能耗与分项能耗。例如,一办公楼实施策略后,年能耗降低 18% ,其中空调系统降低 30% 。
控制响应时间:从数据采集到控制指令下发的延迟。例如,照明系统响应
时间缩短至 500ms 以内,满足实时性要求。
用户舒适度:通过PMV(预测平均投票数)指标评估室内环境质量。例如,优化后PMV 值维持在 -0.5~+0.5 范围内,用户满意度提升 25% 。
4.2 挑战与改进方向
数据安全与隐私: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能耗数据的可信存储与共享。例如,通过智能合约控制数据访问权限,防止篡改与泄露。
系统兼容性:开发支持Modbus、BACnet、KNX 等多种协议的网关设备。例如,一智慧园区项目通过协议转换器实现 2000+ 设备的无缝接入。
算法泛化能力:引入迁移学习技术,提升模型在新场景下的适应性。例如,将写字楼空调控制模型迁移至医院场景,仅需微调即可达到同等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能耗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策略,通过多层级感知网络、动态数据融合模型及自适应控制算法,实现了建筑能耗的精准管理与智能调控。未来研究可聚焦以下方向: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建筑电气系统的数字孪生体,实现虚拟推演与风险预控。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模型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制定维护计划。
边缘- 云协同计算:优化边缘节点与云端的任务分配,降低通信延迟。例如,将实时性要求高的控制任务下放至边缘端,复杂分析任务上传至云端。
政策与标准完善:推动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能耗管理相关标准的制定,明确数据格式、接口规范及安全要求。例如,制定《智能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规范行业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将在“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永攀 , 赵亮 , 陈磊 , 等 . 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能源系统优化控制研究 [J].上海电力大学学报 , 2025, 40(2): 123-130.
[2] 傅质馨 , 李滤连 , 袁越 . 泛在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探讨 [J]. 电力建设 ,2024, 45(3): 1-12.
[3] 王晓曼, 于军琪, 高博超, 等. 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能耗管理研究[J]. 工业控制计算机 , 2024, 37(5):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