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背景下“双碳”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卿芳雅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助力地方经济与社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并建立“双碳”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绿色发展背景,在梳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碳排放核算实务》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师资、自编教材讲义、课赛融通等方式,为更好的建设该类型课程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案。
关键词:“双碳”课程;《碳排放核算实务》;课程建设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碳交易市场等的出现,政府、投资机构、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具备低碳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据领英全球发布的2022及2023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显示,绿色人才在全球劳动力占比正逐渐上升,由2015年的9.6%上升到2021年的13.3%,其增长率高达38.5%,并且尽管全球范围内对绿色技能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具备这些技能的求职者比例仍然较低。同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100万名左右,而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反映出培养“双碳”人才已迫在眉睫。
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双碳”课程开设现状
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助力地方经济与社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会计学院于2022年起开始设立碳资产管理特色班,除会计学专业本身的核心课程之外,该特色班还开设了诸如《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实务》、《碳排放核查实务》等低碳方向课程,旨在培养具备“财经+双碳”符合知识体系的绿色人才。
授课教师包括具备一定双碳知识体系的会计学院教师及来自行业的专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思路,在人才培养中整合好学院的资源优势及行业先进企业的丰富经验。
三、“双碳”课程建设难点分析-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碳排放核算实务》课程为例
(一)知识体系跨度大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双碳”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碳资产管理特色班学生,该班级的学生由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选拔进入。学生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为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而“双碳”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会计学相去甚远,因此对授课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极大挑战。授课教师需要将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准确传递给学生,而学生需要在少量的几门课中去建立一套新的知识体系。
以《碳排放核算实务》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温室气体核算的基本原理,不同核算方法的区别与应用场景,熟悉不同层级(国家级、区域级、企业级、项目级、产品级等)的核算指南,进而能够去应用相关的知识去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且由于各层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统一且复杂,为授课又增加了更高的难度。
(二)适配教材稀少
以《碳排放核算实务》为例,适配该课程的教材寥寥无几,且大部分书籍针对的是某种特定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由于学生缺乏对特定行业生产工艺流程的了解,因此这类型的教材对于课程教学来说并不适用。本课程主要采用中国环境集团2022年出版的《碳核算理论与实践》为参考,该教材全面介绍了温室气体核算的基本原理与不同国家不同层级碳排放核算的核心方法,但也存在教材理论性强、内容纷繁复杂、小案例极少的特点,对于初学学生学习难度高。
四、“双碳”课程建设思路
(一)“内培外引”双线优化师资结构
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社会专家”等多种模式,增加“双碳”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挂职锻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双碳”知识水平,使教师能够真正了解行业前沿知识与专业新技术、新技能,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依托与行业先进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引行业专家进课堂的同时推学生进企业实习,让学生既能接触行业新鲜资讯,又能落地实践。
(二)编写更加适配的教材或讲义
由于课程使用的参考书籍较为复杂,学生学习难度高,因此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与行业企业一起为学生编制适合的教材或讲义,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让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助力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实务类型的课程,除了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编写适配教材之外,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碳排放核算实务》课程会根据授课学期,结合学期间各类“双碳”竞赛情况,将课程与技能竞赛结合在一起,通过鼓励学生去参加这类型的赛事,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参加过了学校举办的“碳足迹”比赛以及四川省举办的环保科普创意大赛等。
五、结束语
在国家“双碳”发展战略下,社会亟需具有“双碳”知识的各类型复合人才,但我国目前对于“双碳”领域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好坏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探索出一条具备可行性的道路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指出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碳排放核算实务》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针对这些难点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希望能为同类型课程建设提供一定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健. 新工科背景下“双碳”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教学刊,2023(26):11-14.
[2]郝莉,等. 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对思考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31-40.
[3]周慧颖,等. 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