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化学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协同性分析

作者

严玉凤

安徽省庐江第四中学,安徽 合肥,2315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化学课堂,深入剖析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协同性。通过阐述二者协同的重要意义,结合教学案例揭示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协同的策略与方法,旨在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表现性评价;教学目标;协同性​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已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育。课堂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能力发展的评价方式,对于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初中化学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协同性,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优化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而且能够帮助教师们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种协同性的深入研究,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二、初中化学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协同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课堂表现性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例如,在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借助表现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等,就能判断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理解或操作上的问题,教师便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协同一致时,学生能清晰地知晓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这种明确的反馈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 “化学肥料” 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常见化学肥料的种类、作用及鉴别方法。教师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让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农田使用化学肥料的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会主动查阅资料、走访农户,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显著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科学思维、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课堂表现性评价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评价任务,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项目汇报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综合能力的平台。以 “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例,学生在完成这一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最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汇报实验结论。这一系列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三、初中化学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表现性评价时,未能充分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导致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脱节。例如,在 “质量守恒定律” 的教学中,教学目标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能运用该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然而,教师设计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却仅仅是让学生背诵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显然偏离了教学目标,无法有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评价内容过于片面​

一些教师在开展课堂表现性评价时,评价内容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实验教学中,教师仅关注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设计、问题解决以及小组协作过程中的表现。这种片面的评价内容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三)评价过程缺乏有效指导​

在课堂表现性评价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在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小组实验中,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出现了错误,教师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导,使得学生按照错误的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四、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协同的策略​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目标​

教师在设计课堂表现性评价目标时,要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使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例如,在 “燃烧与灭火” 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包括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教师可据此设计评价目标:学生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能否根据灭火的原理,提出合理的灭火方法;能否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事例。​

(二)丰富评价内容,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为了实现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协同,教师应丰富评价内容,从多个维度考查学生的能力。除了实验操作技能外,还应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例如,在 “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表现性评价任务:让学生对给定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阐述分类的依据;组织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进行创新分类。通过这样的评价任务,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加强评价过程的指导与反馈​

在课堂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例如,在 “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记录实验现象时不够准确,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五、结语​

初中化学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协同,是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二者协同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课堂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优化课堂表现性评价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瑾.HPS教育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24.DOI:10.27441/d.cnki.gyzdu.2024.001015.

[2]程启佳.初中化学“大班授课—小班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DOI:10.27036/d.cnki.ggxsu.2023.000500.

[3]王乐.基于人工智能系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DOI:10.27159/d.cnki.ghzsu.2022.00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