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模态视域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英语听说课程实践模式研究

作者

廖颖 唐久淋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 610500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在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在多模态教学理论指导下,以《高级英语听说》课程为例,提出了深嵌课程思政元素,依托复合型多模态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的I-Bridge英语听说类课程实践模式,在强化立德树人的同时,全面提升高校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英语听说;课程思政;I-Bridge课程实践模式

一、引言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此同时,各高校应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积极利用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因此,将课程与思政结合,课程与实践结合,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2023年3月,文秋芳教授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指出,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作为贯穿学生高等教育时间最长的外语类类基础课程,深度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备足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善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亦成为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新方向。

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组中的一门重要限选课,《高级英语听说》围绕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初心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育人内核,提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知识、能力、素养+建桥使命”课程目标,在遵循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准则下,构建大学生理解、创新与传播中国文化的时代使命感。课程以多模态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课程实践为抓手,构建了I-Bridge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实践模式,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地有效提升。

二、国内外多模态教学研究综述

1.国外多模态教学研究概况

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两种及以上符号资源和手段呈现教学内容的的教学模式即为多模态教学。西方多模态教学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于21世纪初,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作为多模态研究的起点,Barthes早在1977年就于《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一文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996 年,Kress &Van Leeuwen首次提出了“多模态话语”这一概念。同年,Kress & Van Leeuwen出版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蓬勃发展的标志性成果——《阅读图像:视觉设计语法》(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随后,O’Halloran不仅探讨了多模态的理论建构,还专题挖掘了数学语篇中的多模态现象。Royce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中不同符号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2009年,Jewitt提出课堂教学是由空间、手势、凝视、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三维事物、口语、书面语、图形、表格、图画、动画等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的。2013年,他进一步阐明多模态教学的本质是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资源。2020年,Stéphanie、Alexis等学者认为多模态是一种新兴模式,可能会影响数字化学习的设计方式。经过多年的实际经验积累,国外以多模态语言教学为主题的研究日渐丰富,主要涉及二语习得策略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多模态意义构建、多模态读写能力研究四大方面。

2.国内多模态研究概况

我国对多模态研究的起步晚于国外。2003年,李战子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标志着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开始。2007年,胡壮麟区分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不同。同年,顾曰国阐明并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概念。2009年,张德禄提出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重点在于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话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并基于该框架为在现代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选择有效教学方法和过程的指导。2013年,张征基于社会符号学中的“设计”概念,深入研究了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语境、意义构建、模态运用以及媒体选择等方面的方法与原则。2022年,车霄在实证研究了多模态教学的英语报刊阅读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显著的提升。近几年,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相关研究逐渐从理论研究过渡到实证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多模态教学理论应用到课堂中,并验证其有效性。

三、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融合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众多教育者开始对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进行深入研究,外语课程教学亦在其中。肖琼与黄国文在《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所谈到,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刚性的、显性的、不折不扣的;而外语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是弹性的、隐性的,量和度的多少是没有严格规定的,因此也是润物无声的。外语教学能够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

1.外语教学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外文资料、阅读原汁原味的原著以及观赏外语影视作品,学生得以接触并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脉络、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进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通过学习外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发展轨迹。这种跨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培养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卓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我,更能够增强他们对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重要课题的深入理解。

2.外语教学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潜力

外语教学具有天然的跨文化交流特性,这使得它成为传递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外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如强调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外交政策等,使学生在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加深对国内政治的理解和认同。另外,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立德树人”,“德”即道德,因此课程思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比如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社会公德心等。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实践环节为思政教育内容的传递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学生在进行口语练习、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语言实践活动中,会接触到大量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反映国家发展成就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是展现民族精神的文化作品、还可以是展现人性真善美的短篇故事。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学习和分析,学生可以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3.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贡献

外语教学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后,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合作和互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用外语传递中国的观点和理念,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才来推动中国自身发展并参与引导全球治理。中国需要这些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声音,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外语专业需要回答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即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人。为此,需要推进并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四、课程思政引领下的“I-Bridge”(“我-桥”)多模态课程实践模式构建

《高级英语听说》围绕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构建语言文化学习与传播立体桥梁。课程以“引人文思想塑能源思维;夯内外实践煅听说技能;行中外交流展文化自信”为目标,通过丰富的复合型多模态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学生培养为能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交展示型人才。课程创新“I-Bridge”(“我-桥”)课程实践模式,有效实现课程与语言能力、课程与学科研究、课程与人际交流、课程与文化传播、课程与立德树人以及课程与思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桥接,打造友好课程学习生态圈,从课程实践资源、课程实践手段和课程实践评估模式多方面入手,将课程思政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手段有机融入到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内化到身心,最终实现培养 “我造桥,我用桥,我为桥”的“建桥型”国际传播能力人才。

1.I Boost(我激发),I Research(我研究)——丰富多模态课程实践资源,形成一个具有校本思政特色的“学科+外语”课程实践任务汇编。

在原有课程视频素材及音频素材的基础上,借助Fif、We Learn等多媒体线上学习平台延展学习时间。通过提供叠加读写译思政素材的复合型听说资源,提高作业挑战度,并在视觉与听觉的配合中,强化英语语言的音画刺激,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动能,充沛课程话题认知。强调学生研究性学习。以单元主题相关的思政内容为素材,结合学生所属学科专业,精心设计高阶口语话题,提高课堂汇报任务科研度,增强学生对社会及自然科学人文层面的理解、研究、融通能力。指导学生在团队互助协作中,对课程话题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进行人文方向探索,通过调研、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贯通语言与科学研究基础方法间的桥梁。

五、结语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实践是价值内化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多模态理论的指导下,I-Bridge课程实践模式能把人文教育贯彻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积累、提升英语听说应用能力的同时,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和其他学科的“协同效应”。此外,利用语音、表情、手势、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符号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协同合作,进而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动机,教师亦可在多模态实践中更好地得到学生正向反馈,双向促进师生教学效能最大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资助项目“多模态视域下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高级英语听说》实践体系构建”(项目编号:SCWYH23-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80.

[2]王会花,施卫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界,2021,No.207(0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