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王利利
海南华侨中学 邮编:570206
摘要:本文聚焦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转型问题,探索智能技术融入多学科教学实践路径。通过构建融合数字资源与智能工具教学模式,实施学科边界打破与内容重组教学策略,形成评价体系创新与学习空间再造方案。数智赋能多学科教学显著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协同学习共生,为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智赋能;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
引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教育理念革新交织背景下,传统单一学科知识传授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重任,亟需突破学科壁垒,拓展教学视野。数智赋能为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方法指引,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索构建融通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方法路径,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一、数智融合,学科联动: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背景分析
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背景下,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为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讲授,较少关注学科间知识联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思维。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学重点,语文学科与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紧密关联,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思维。例如学习古代诗词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品内涵;阅读科幻文学可融入科学知识探讨;研读游记散文则能够引入地理知识拓展。数智技术为这种跨学科联动提供了便捷途径,智能搜索引擎帮助教师快速获取相关学科资料;知识图谱技术辅助构建多学科知识关联;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二、数据驱动,智能支撑: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模式构建
数据驱动教学模式以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基础,利用智能算法精准识别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为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模式构建先需建立全面学习分析体系,通过收集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阅读习惯等多维信息,绘制每位学生知识图谱与能力画像。智能评测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进而生成差异化学习任务,实现精准施教。学习管理平台可记录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巩固全过程表现,形成学习轨迹图谱,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多学科融合教学需要知识体系重构,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语文学科知识点与其他学科关联内容建立连接,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以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教学为例,智能化多学科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课前阶段,学习平台推送朱自清《春》原文及相关背景材料,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春天生物特征视频等多学科资料,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测评,系统根据测评结果生成个性化知识图谱。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利用智能备课系统设计“春天多维探索”主题教学,通过互动电子白板展示春天自然变化全景图,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春》中优美词句;从生物学角度观察春天植物生长规律,理解草芽儿将绿了生命力描写;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春季气候特点,深入感受微风吹过脸颊暖洋洋感官体验。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参与课堂互动,完成跨学科思考题。小组协作环节,学生使用协作平台共同创作春天百科全书,每组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究春天特征,如文学中春天意象、春天气候变化规律、春季生物特性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策略实施
资源整合作为多学科教学基础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视野与资源整合能力。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立资源选择标准,遵循学科知识关联性原则,筛选高质量学科资源。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可按知识点对资源进行分类标注,建立多学科资源关联映射,方便教师快速检索与调用。多学科融合资源库应包含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及交互式资源等多种类型,满足不同学习场景需求;而智能资源推荐系统通过分析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为教师提供最适合教学情境资源组合建议。同时资源应具备开放性与可拓展性,支持师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应;呈现方式应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通过情境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多感官参与。
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为例,多学科教学策略实施体现了深度资源整合与方法创新。教学设计以“巾帼英雄跨学科探究”为主题,构建多维度学习场景。课前,学生通过数字学习平台预习《木兰诗》原文,同时浏览北朝民歌特点讲解微课,了解作品文学背景。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历史地图,结合历史资料介绍北魏社会环境与军事制度,帮助学生理解木兰替父从军历史背景。随后引导学生探讨木兰替父从军反映北魏时期何种社会现象,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运用历史学科知识分析当时社会性别角色、兵役制度等问题。作品欣赏环节,教师设计多学科解读木兰形象活动,学生从文学角度赏析诗歌语言艺术,感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等诗句营造意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木兰替父从军心理历程与情感变化;从军事学角度探讨木兰参军作战策略与军事才能。
四、能力提升,素养培育: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价值体现
数智赋能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最直接价值体现在学生核心能力全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通过多元主题写作与跨学科思辨讨论,学生获得更丰富表达素材与更广阔思考空间,能够运用准确语言阐述复杂观点。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多学科背景知识积累使学生形成更完善知识网络,能够从历史、地理、科学等多角度解读文本内涵,把握作品深层含义。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学生学会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资源,对不同学科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形成自己见解,这一能力在信息爆炸时代尤为重要
素养培育层面,多学科教学打破知识碎片化倾向,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性思维。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交融培养,使学生既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又拥有理性思考习惯,成为全面发展人才。学科融通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特点,培养多角度观察问题习惯,增强思维灵活性。合作学习环节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为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激发持续学习动力;数字化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技术应用能力。这些核心素养培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业进步,更为其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奠定坚实基础,体现了数智赋能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深远价值。
结论:数智赋能初中语文多学科教学实践探究表明,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科融通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构建数据驱动智能支撑教学模式,实施资源整合方法创新教学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多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未来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向更加开放融通方向发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鹏昊.数智赋能: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加速器"[J]. 2025.
[2] 李颖.初中语文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3] 胡志丹.基于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数码设计(下),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