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我国新能源船舶配套产业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梁启强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316131

摘要:我国新能源船舶配套产业在动力系统、储能系统和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技术发展滞后、系统集成不足、智能化控制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特别是在高效能量转换、系统稳定性、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上,我国亟需突破。此外,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需进一步提升。面对结构性技术难题和产能缺失,我国需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配套产品,积极研发国际前沿技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新能源船舶、技术挑战、储能系统、控制系统、产业升级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新能源船舶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配套产业技术尚未成熟,面临着动力系统效率、储能系统性能和智能化控制水平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技术瓶颈不仅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在全球新能源船舶市场中的竞争力。探索和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船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新能源船舶配套产业的现状、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新能源船舶配套产业现状与技术瓶颈

(一)新能源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滞后

我国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高效能量转换、系统稳定性、智能化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存在明显短板。目前,我国在双燃料低速机、储存及供气系统、电池动力、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实现全面突破。这些技术瓶颈限制了我国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影响了船舶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此外,我国在新能源动力系统的成本控制、系统集成和可靠性方面也面临挑战,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我国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二)储能系统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储能系统是新能源船舶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船舶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我国在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虽有所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高性能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储能与推进系统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导致我国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不足。储能系统的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其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控制系统智能化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控制系统作为新能源船舶的大脑,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船舶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在船舶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在新能源系统智能控制、远程协同监控、新能源系统运行故障诊断与预警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相比,我国在新能源船舶控制系统技术的研发和配套上相对滞后。我国新能源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自适应性等关键性能指标需进一步提升,以适应新能源船舶对智能化控制的高要求。此外,我国在新能源船舶控制系统技术的研发和配套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需要加大新能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

二、提升我国新能源船舶配套产业的策略与措施

(一)突破新能源动力系统技术瓶颈

为突破新能源动力系统技术瓶颈,我国需从顶层设计和技术创新两个维度入手。顶层设计方面,应组织编制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指南,制定相关产业图谱,提出重点技术和产品攻关目录。同时,统筹规划电动船舶、岸电设施等发展建设,避免盲目扩张、重复建设及标准混乱等问题。技术创新方面,需加快船用电池相关技术研发,提高船用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增强电池对各类型船舶和各类应用场景的可适用性[1]。此外,优化船用电池快充技术,研究解决大水位落差、锚地跨船等电动船供电技术难题。

(二)提升储能系统性能

为了缩小我国储能系统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需要加大新能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船用电池的能量密度,通过材料创新和电池结构优化,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同时,开发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实现对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和优化管理,确保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此外,推动储能系统与推进系统的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以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储能系统的性能,满足新能源船舶的高标准要求。

(三)增强控制系统智能化水平

为了提升新能源船舶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技术水平,我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大研发力度,特别是在新能源系统智能控制、远程协同监控、新能源系统运行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关键技术领域。其次,推动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以便于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此外,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我国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进船舶工业碳排放核算、碳足迹核算、船舶设备能效评价等标准的制订[3]。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我国新能源船舶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自适应性,增强其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新能源船舶对智能化控制的高要求。

三、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效果评估

(一)动力系统技术的革新成果

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的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电池能量密度和系统集成技术的提升上。2024年,一家国内领先的船舶动力系统公司通过改进电池材料和优化电池设计,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280 Wh/kg,相较2022年的240 Wh/kg提高了16.67%,这一改进显著增强了船舶的续航能力。系统集成技术的进步使得新型电池系统的整体效率达到了94%,提高了船舶的运行效率,并降低了能耗。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大型货运船上,使得单次充电的航行距离从之前的1000海里增加到1200海里,有效扩展了新能源船舶的作业范围。

(二)储能系统性能的提升

在储能系统方面,通过采用新型固态电池技术,我国企业已经将电池的循环寿命从原来的2000次提高到4000次,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2024年,一款新开发的船用固态电池在实验中展现了优异的安全性能,经测试在高温300摄氏度环境下可以稳定工作,极大地提升了船舶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能。此外,这种电池的充电速度是传统锂电池的两倍,缩短了船舶的停泊时间,提高了运营效率。

(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进展

控制系统方面,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新能源船舶在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24年的数据显示,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新型船舶控制系统能在复杂的海况下自动调整航向和速度,其导航精度提高了30米到10米。这一技术的实施有效减少了人为操作的误差,提升了航行的安全性和精确性。这种控制系统在跨国运输船只中的应用,使得远程监控中心能实时调整船舶运行状态,降低了因突发情况导致的事故发生率。

结语:

新能源船舶配套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船舶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动力系统的能效,增强储能系统的性能,并提升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我国新能源船舶配套产业已展现出明显的进步和潜力。如实例所示,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运营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证明了技术创新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业策略调整,将为我国船舶产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冬,韩志涛,赵鸿喆.我国新能源船舶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华环境,2024,(05):55-57.

[2]孟琳.船舶配套产业共生系统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张宸硕.JN清洁能源船舶制造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