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三维透视
牛芙蓉 刘世皎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管委会 江苏太仓 2154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民族工作的战略性工程。2024 年 9 月 27 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1],擘画了新时代民族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统一,二者共同构成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体两翼”。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文化认同面临多元思潮冲击。在此背景下,深化对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凝聚复兴伟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一、本体之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体认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多维复合概念。首先,“中华民族”作为主体,强调由 56 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享有跨越地域的精神空间,凸显中华民族作为整体的文化主体地位;其次,“共有”指向各民族在价值理念上的共识与共享,旨在通过文化认同增强共同性;再次,“精神”聚焦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的凝聚,体现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的深层融通;最后,“家园”强调以“家”的归属感为纽带,承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共生结构 [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基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的思想沃土。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构成文化认同的源泉,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交融则为精神家园提供本体论基础,使之成为各民族“交融形成的集体记忆”。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为各族群众确立共同价值遵循[3]。
从内容构成看,包含三重层级,即核心理念层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灵魂,涵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价值理念,凝聚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高度共识;文化符号层通过汉字、传统节日、经典文学、红色文化等具象符号,实现抽象价值的文化具象化传播 [4] ;制度保障层依托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与教育体制,构建民族文化平等参与与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价值之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理清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弘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认同,使各族群众情感相连、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这种凝聚力从思想上夯实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民意基础,防范分裂主义思潮侵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文化根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当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时,传统文化精髓得以继承光大,各民族文化优秀元素融入中华文化宝库,实现文化交融创新。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更通过提升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持续动力,并对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独特贡献。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其目标不仅在于当前的民族团结稳定,更在于为民族复兴凝魂聚气。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弘扬共同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与精神力量[5]。在复杂国内外环境下,加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助于汇聚全民族智慧力量,形成共克时艰、共创伟业的社会氛围,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三、实践之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路明晰
强化思想引领,铸牢共同体意识。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心向背问题,即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这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中华民族意识融入国民教育、社会宣传和干部培训等各方面 [6]υ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思政课、党校培训、主题宣讲等形式,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有精神家园内涵,使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核心,其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价值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价值,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准则。各地区各部门应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实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入脑入心。通过持续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涵养,逐步在全社会筑起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长城。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交融共建。文化建设是构筑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打造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符号体系。包括传承节日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民族古迹和文化典籍,宣传民族英雄和先进模范事迹,等等。通过这些“有形”的文化载体,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体多元的发展方向。所谓一体,是指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和引领;多元,则体现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差异性。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一手抓共同性塑造,一手抓差异性保护。在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等,鼓励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当文化多样性在融合发展中得到保存,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交融统一。
完善制度保障,凝聚建设合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长效机制作支撑。政府应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供保障,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关法规政策,将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有力、持续推进。进一步健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支持民族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各民族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创造条件。此外,应发挥各级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例如,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各民族交流融合的优秀作品,支持科研机构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凝聚起政产学研各界的智慧合力。这种制度化保障和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将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传播手段,增强认同实效。在信息化背景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善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提升价值观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7]。“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共同价值是数字时代的重要策略。主流价值观、中华文化等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更广泛传播,以群众喜爱的互动形式呈现,增强共同的文化共鸣和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出民族团结主题的短视频、微电影,开发反映中华文化的游戏和动漫,建设线上博物馆和虚拟展览,让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同时,要注重传播方式的分众化、对象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传播的有效性,进一步夯实共有精神家园的人文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4-9-28.
[2] 冯思豫 ,祖力亚提·司马义 .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内涵、层次结构和构筑路径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44(10): 51-61,183.
[3] 贾丽 , 宋维亮 .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的实践路径 [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5(04):22-28,38,154.
[4] 逯浩, 李志海, 温铁军.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代内涵、主体价值与实践进路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6(02):78-85.
[5] 吴艳东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J]. 红旗文稿 ,2024,(21):18-21
[6] 郝亚明,曾醒.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演进、内涵、特征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5):38-48.
[7] 田钒平 ,郭庆 . 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J/OL].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 10.13501/j.cnki.42-1328/c.20250417.001.
【基金项目】2025 年度“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2025HZ0888)“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牛芙蓉,博士生、西安医学院党委统战部统战科科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世皎,博士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