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编舞的美术馆沉浸式创作研究
张爽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1
当代艺术的跨界融合正不断重塑舞蹈的创作与呈现方式,跨媒介编舞与美术馆空间的结合,为舞蹈艺术开辟了全新的表达场域。传统剧场中的舞蹈受限于镜框式舞台,而美术馆的开放性、沉浸性与多媒介特性,使编舞者得以探索身体、空间与科技的交互可能。在这一背景下,舞蹈不再仅是表演,而成为观众可参与、可感知的综合性艺术体验。
一、跨媒介编舞的艺术逻辑与表现手法
当代舞蹈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媒介革命,跨媒介编舞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舞蹈的创作方式,更重新定义了表演艺术的呈现逻辑。在美术馆这一特殊场域中,编舞者面临着传统舞台所不具备的挑战与机遇,需要构建全新的艺术表达体系。
(一)舞蹈语言的媒介重构
在跨媒介编舞实践中,身体动作不再是唯一的表达载体,编舞者需要将舞蹈语汇与数字影像、环境声音、灯光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深刻的美学思考。例如,美国编舞家威廉·福赛斯与媒体艺术家合作的作品中,舞者的肢体运动通过实时动作捕捉技术,转化为不断变化的数字投影,形成身体与虚拟影像的对话。这种创作方式要求编舞者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舞蹈本体语言,又要理解新媒体艺术的表达逻辑。
媒介融合带来的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丰富,更是叙事方式的革新,传统舞蹈的线性叙事在跨媒介创作中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多维度、非线性的表达可能。在美术馆空间中,观众可以通过不同媒介的叠加与互动,自主构建个性化的观赏体验。
(二)空间叙事的重构策略
“身体表演”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和姿态传达思想、情感与故事,作为表演的主要媒介,“身体”概念的理解本身从传统舞蹈领域到当代艺术领域的理解一直在被扩大,又从形式和手段上被艺术家重新定义。而美术馆空间的特质为跨媒介编舞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维度,与传统剧场固定的观演关系不同,美术馆的开放性要求编舞者重新思考空间利用方式。比如艺术家德·克尔斯马克尔强调将编舞精简至若干基本原则的概念——几何动机的空间压迫、用于产生运动的身体参数、从最简单的步伐到最复杂的舞蹈动作、编舞对谱曲的严格遵循。2011 年,她在 MoMA 的上演了独舞《小提琴相位》(Violin Phase),作为她的第一部作品《Fase》的一部分。从 2015 年开始的《工作 / 旅行 / 工作》则更是一场巡回展,德·克尔斯马克尔的 Rosas 舞团和 Ictus 乐团的音乐家不仅仅是将舞蹈带入了艺术场域,以连续数天的形式重新诠释了舞蹈,不间断地对公众开放参观。
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改变了舞蹈的呈现方式,更重塑了观众与作品的关系,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需要通过身体移动来主动探索作品意义的参与者。这种互动性的增强,正是美术馆跨媒介编舞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沉浸式体验的构建与观众角色转化
(一)多维度感官的沉浸建构
新空间本身可以是有意蕴的,尤其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看的时候,这种魅力,在策展中体现为作品与作品,作品与其占有空间之间的“好邻居”关系,在舞蹈中体现为偶然 / 特定场景下的观看关系。也因此,美术馆场域中的跨媒介编舞正在重新定义“沉浸式”的艺术内涵,这种创作不再局限于视觉层面的体验,而是通过多感官协同作用构建完整的感知场域。法国艺术家克莱尔·巴顿的实验作品《触觉回响》中,舞者佩戴特制传感器,其动作轨迹实时转化为环绕声场的音波振动,观众在观赏舞蹈的同时能通过地板传导感受到物理震动。这种多感官联觉体验打破了传统舞蹈观赏的单向性,使观众的身体也成为接收作品的重要媒介。
(二)观众身份的创造性转化
在传统的美术馆与美术作品欣赏习惯中,观众需要驻足在作品面前,透过策展人对空间与作品关系的把握,去静静地感受作品的视觉图像语言和艺术家所使用的“图画智力”。然而,在意识伴随着空间进行飘荡的过程中,观众的身体往往愈加疲惫。而与之相反,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却使得观众在观看舞者的肢体运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身体的跃动的共鸣、表达的诉求和模仿的欲望,而与镜框式的传统剧院演出相比,新空间的近距离在场,使得肢体对观众的冲击“前所未有”地得到强化,甚至具有观众直接参与其中的潜质。
三、跨媒介编舞的公共性与艺术边界拓展
(一)舞蹈艺术的公共空间转向
跨媒介编舞在美术馆这一特殊的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公共价值,它通过降低专业门槛、增强互动体验,使舞蹈从精英艺术走向大众参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舞蹈长廊”项目将编舞过程向公众开放,参观者不仅能够观看完整演出,还可以参与工作坊,体验编舞家如何将日常动作转化为艺术语言。这种开放性的创作展示打破了艺术生产的神秘感,使舞蹈成为可理解的公共语言。
(二)艺术门类界限的溶解与重构
跨媒介编舞在美术馆语境中的实践,正在引发艺术分类学的深刻变革,最大程度地激活观众对美术作品、舞蹈作品及空间的多重感知。传统的艺术门类划分在这种创作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取而代之的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综合性艺术实践。韩国艺术家金守子的《身体田野》系列将舞蹈行为、影像装置和空间干预融为一体,作品既可以被看作行为艺术,也可以理解为动态雕塑,这种模糊性恰恰是其价值所在。
这种跨界实践不是简单的形式混合,而是基于对艺术本质的重新思考。当舞蹈与新媒体、视觉艺术、建筑等领域的语言相互渗透时,产生的是全新的表达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融合并非要消解舞蹈的本体价值,而是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对话,使身体表达获得更丰富的语境支持。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这种跨界狂欢中保持各艺术门类的专业深度,避免陷入浅薄的技术拼贴。
结语
跨媒介编舞在美术馆中的沉浸式创作,代表了当代艺术对空间、身体与科技关系的重新审视。它既拓展了舞蹈的表现维度,也挑战了传统创作范式。未来,这种模式可能进一步与技术结合(如 VR、AI),但核心仍在于如何通过媒介对话激发人的感知潜能。对于艺术教育者而言,培养编舞者的跨学科协作能力与空间思维,将是适应这一趋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 . 美术馆 " 展览 + 表演 " 沉浸式互动演艺形态初探 [J]. 四川戏剧 ,2025(2):119-122.
[2] 马琳 . 美术馆展览的沉浸式体验与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实践 [J]. 艺术管理(中英文),2019(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