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与实施
颜廷兰
济南市历城区明睿小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本文围绕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与实施展开深入探讨。阐述其对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链以及组织多元问题解决活动三个方面详细论述课堂设计策略,涵盖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多种情境创设方式,遵循针对性、启发性等原则设计问题链,包含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形式。同时深入剖析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鼓励多元解法与促进知识迁移应用等要点,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思路与方法,助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设计;教学实施
0引言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得知,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领域越来越重视教师们新的理念引导,老师应该加强对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度,并逐渐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则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它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其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1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设计
1.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情境,能极大地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在教授“小数的认识”时,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展示各种商品的价格标签,如铅笔0.5元、笔记本3.5元等,让学生在熟悉的购物场景中直观地理解小数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借助数学历史故事创设情境亦能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讲述古代数学家发现勾股定理的传奇故事,引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好奇与探究欲望。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动态情境效果显著,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通过动画展示三角形的平移、旋转过程,同时提出问题,如“三角形平移后哪些特征不变?”让学生在生动的视觉体验中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增强对图形运动概念的理解。
1.2精心设计问题链
设计问题链时应遵循针对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围绕“什么是分数?”“分数如何表示?”“分数与整数的区别是什么?”等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分数概念。启发性原则不可或缺,在“圆柱与圆锥”教学中,提出“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形状?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几何特征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链还应具备层次性,在“四则运算”教学里,先从简单的一位数加减法问题入手,如“2+3=?”“5-2=?”,再逐步过渡到多位数四则运算以及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所收获,逐步提升数学能力。
1.3组织多元问题解决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将学生分组,给定一组数据,让小组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并绘制统计图,在合作过程中共同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自主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数学规律探索”教学时,给出一组有规律的数字序列,如1,3,5,7,9,…,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规律并预测后续数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实践操作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测量长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测量教室的桌椅长度、黑板宽度等,在实践中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与意义,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2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实施
2.1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当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本质。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是关键,在“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时,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各种搭配的可能性,不急于得到答案,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适时提供思维引导,在“植树问题”教学中,当学生面对复杂的植树情况感到困惑时,教师可提示“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两端都种树的情况开始分析,再逐步考虑其他情况”,帮助学生找到思考方向,逐步攻克难题,提升思维深度。
2.2鼓励多元解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鼓励多元解法。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学中,对于一道应用题,除了引导学生使用列表法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外,还可鼓励学生尝试用画图法、方程法等不同方法解题。例如在“和倍问题”中,学生既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直观地表示数量关系求解,也可以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求解,让学生在不同解法的尝试与比较中,拓展思维视野,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同时,组织学生交流不同解法,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分享自己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思路,如分别计算各个面的面积再相加,或者利用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不同推导方式计算,通过交流互相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3促进知识迁移应用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百分数知识迁移到计算银行存款利息、溶液浓度等问题情境中,如“本金1000元,年利率3%,存两年后本息共多少?”“一杯盐水含盐率20%,现有盐5克,水多少克?”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百分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创设综合性问题情境促进迁移,在“图形与几何综合”教学中,将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知识融合在一个建筑设计问题中,如让学生计算一个包含三角形屋顶和矩形墙体的建筑的面积与周长,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整合与迁移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与实施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以及组织多元问题解决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鼓励多元解法并促进知识迁移应用,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与挑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与创造者。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以培养,数学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不断探索与创新,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为学生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艳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问题解决”[A]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3.
[2]金一鸣.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综合类作业设计与实施[J].新课程研究,2023,(01):113-116.
[3]何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解决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学,2021,(0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