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血糖波动与护理干预
王施思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26000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波动情况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 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100 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波动,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血糖波动;护理干预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100 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中,男性 28 例,女性 22 例;年龄 25-75 岁,平均(52.3±8.6)岁;疾病类型:重症肺炎 18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2 例,重症胰腺炎 10 例,其他 10 例。实验组中,男性 30 例,女性 20 例;年龄 23-78 岁,平均(53.1±9.2)岁;疾病类型:重症肺炎 2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0 例,重症胰腺炎 8 例,其他 1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重症患者诊断标准;预计肠内营养支持时间≥7 天;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对肠内营养制剂过敏。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按医嘱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等。肠内营养支持采用鼻饲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初始输注速度为 20-30ml/h,逐渐增加至目标速度 60-100ml/h。
1.3.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血糖监测: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每 4 小时监测一次末梢血糖,如血糖波动较大,适当增加监测次数。
营养制剂调整: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及营养状况,调整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和剂量。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选择低糖或缓释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制剂;对于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适当增加营养制剂的热量和蛋白质含量。
输注速度调整:根据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肠内营养输注速度。如血糖升高过快,减慢输注速度;如血糖过低,适当加快输注速度。同时,遵循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渐达到目标输注速度。
胰岛素应用:对于血糖持续高于 10mmol/L 的患者,根据医嘱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性、血糖控制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
1.4 观察指标
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血糖监测,以观察他们的血糖波动情况。这包括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最高血糖值、最低血糖值以及血糖波动的幅度。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够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潜在的血糖管理问题。此外,我们还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估,特别关注了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这两个重要的营养指标,因为它们能够反映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情况。最后,我们统计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这些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吸入性肺炎、腹泻、高血糖和低血糖等。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旨在了解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血糖控制和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最高血糖值、最低血糖值及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2.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3。

三、讨论
重症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增加,营养需求增加。肠内营养作为重症患者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能够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然而,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过高或过低的血糖水平均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高血糖可导致感染风险增加、伤口愈合延迟、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低血糖可引起脑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因此,有效控制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波动。通过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营养制剂、输注速度及胰岛素应用,能够使患者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实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控制血糖,还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波动,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管理的重视,不断优化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邓晓琴,戈映雪.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OL].现代医药卫生,1-10[2025-03-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29.R.20250318.1402.003.html.
[2]孙颖才,汪践慧,倪瑞婕.阶段性营养平衡目标干预在接受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OL].医学临床研究,2025,(01):56-59[2025-03-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82.R.20250228.1459.032.html.
[3]李发银,李娜婷.鼻肠管置入肠内营养干预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25,26(02):280-282.DOI:10.16440/J.CNKI.1674-8166.2025.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