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治,长效保障
何林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关文镇人民政府 637200
引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各方联动,共同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的质量要从全流程入手,尝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监管机制,协同多方共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共治的体系,发挥多方力量,实现长效共治 [1]。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监管信息化技术推动着农产品监管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监管,逐渐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局面。然而当前针对多方联动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还需继续深入思考,优化多方联动的农产品安全社会治理机制,做到有制度可依、有体系可循,切切实实将农产品安全放到心上。
一、健全监管机制,开展全链条监管
健全监管机制,实现全链条监管。各个地方的任务明确分工,实现多方联合执法。在乡镇地区加强监管力度,从农产品种子源头、药物治理等农产品种植全流程出发,完善市场环节的各方衔接机制 [2]。
考虑到乡镇地区土地较多,是农产品的主要种植地,更要加强监管。同时,大片的土地和当地的经济,让各方必须聚焦农村对农产品的选种和治理加强监管,可以通过开设农村信用体系、农村种子站、承包治理等多种方法,帮助农民解决“治理难、种植难”的问题。从选种源头保证种子的安全,执法部门要强化执法检查,根据调查部分种子并不达标,甚至是药物种子;执法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经营店的检查,保证农产品售卖安全农作物;此外,针对检查初步达标甚至屡教不改者,监管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协调做好统计,严厉惩戒,从根本上保证种子的安全性……通过健全监管机制,各方部门联合,保证全流程监管,保证全链条监管。
二、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监管
信息技术是 21 世纪的产物,同时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治理的福音。要提升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技术监管。发挥分析技术的优势保证实时监管、动态监管、可视化监管,优化传统的粗放监管,逐步过渡到精细化管理。
农产品的安全性要兼顾三大过程,选种、过程治理、丰收售卖,这三大过程缺一不可,尤其是针对过程治理方面。以过程治理为例展开详细介绍,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农作物的质量安全受到气候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检测土壤酸性、检测天气、检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等,并且依托信息技术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建议。比如:针对大片承包的土地必须重点管理,依托信息技术实行药物控制、违禁品控制,实时监测农作物的土壤生长环境,不仅保证安全,还要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质量安全和生产数量两手抓,发挥科技的作用,助力农产品的发展。智能化监管要实现可视化,各方协调部门共享监管资源,共同保证所负责片区的农作物安全问题,协调共治,长效保障。
三、构建共治体系,加大失信性惩戒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治理机制要有奖有罚,针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追溯到底,加强治理,针对失信和不服管的现象记录档案,加大惩戒力度 ,协调多方部门共同完善社会控制体系,保证农作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3]。
如农村地区部分种子站种子价格昂贵而且不符合市场检测标准,但流通市场。针对这部分问题要通力协作保证政策的落实,制假售假的人员、以私牟利的人员必须落网。出动执法人员配合,对违法犯罪人员严厉惩罚。此外,要加大农产品的检测力度,针对历年安全生产的机构以及安全生产农作物供给战进行宣传和表扬,扩大其销量,满足农民对种子的需求,同时也为供给战带来了客户,实现了两者有机循环,带动市场发展,也满足需求。除了种子源头的治理以外,还要注重农村滞后化管理,部分乡镇地区打农药过度导致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不安全性。针对喷洒农药的现状可以通过无人机等先进的技术,控制药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高效地完成农作物药物喷洒作业。当然,针对无人机喷洒药物作业巨额收费、药物过量等现状要严加整治,整顿乡镇地区药物喷洒问题。完善共治体系,不仅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还要注重工资体系明确分工、内容要丰富,主张全链条监管、各部门有效协调,保证长效控制体系的落地,让政策的力度发挥到最大化。
结语: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治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多方协调共治的结果,助力于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文主要从“开展全链条监管、开展智能化监管、加大失信惩戒”三个角度出发,发挥多方力量,实现农产品的共治共管。
参考文献
[1] 朱凯 , 张群祥 . 网络社会交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 [J].浙江农业科学 ,2025,66(01):267-273.
[2] 梁飞 . 信息价值感知、追溯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D].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3] 樊铭勇 .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