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析
张德琴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弥市中学 434035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需要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本文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维度,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入;路径探析
引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价值理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人文性最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涵育家国情怀方面责无旁贷。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等环节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路径。
一、依托语文课程目标,凸显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文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初中语文教学要树立传统文化教育意识,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课程目标中[1]。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加品",而应成为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和必然要求。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遴选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之美、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唯有将弘扬传统文化上升到课程目标的高度,才能形成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二、立足经典篇目导读,渗透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教材中不乏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品味经典、感悟语言魅力的同时,体味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语句,感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风范,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比如,通过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所倡导的"好学"精神,感悟知识学习给人带来的快乐和良师益友的可贵。再如,"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曾子严于律己、自省自励的修身之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彰显了孔子淡泊名利、坚守道德的高尚情操。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研读与品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追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体味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地提升自身修养。
三、关注文化背景挖掘,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篇目的创作与作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篇目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作品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年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陶渊明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深感失望,又同情底层百姓的苦难。因此,他创作了这篇文章,在现实中寻求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
教师可以讲解陶渊明厌倦官场、追求恬淡生活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体会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情操。同时,要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陶渊明虚构桃花源这一世外桃源,正是对千千万万像他一样厌恶现实的人的一种寄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这是他理想中的纯朴无华的社会。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塑造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这种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反映了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但他"心向往之"的情怀和"世外桃源"的意象,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影响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恰恰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对《桃花源记》创作背景的剖析,引导学生在了解东晋末年时代风貌的同时,深入体味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隐逸情怀,领悟作品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澄怀观道"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提升文化传承能力
单纯依靠课内教学难以充分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还需要拓展课外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此外,在丰富传统文化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开展传统文化探究。比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成立国学社团、民俗文化社团等,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教师可以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手抄报、黑板报、文化墙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传统文化网络课程、虚拟展馆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体验。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传习所,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能将传统文化内化为精神血脉,自觉担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
结束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要主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涵养高尚人格、坚定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教师要增强文化自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多维度、立体化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在经典篇目导读中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在文化背景挖掘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文化传承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云.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9):85-87.
[2]王敏,王磊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07):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