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路径与效果评估

作者

马立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山东枣庄,277000

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创新精神的基础阶段。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动探索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它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和交流展示等环节,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然而,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并非易事,其效果也难以通过单一维度进行准确衡量。因此,明确探究式学习的实践路径,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探究式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探究式学习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其一,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动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其二,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记忆;其三,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其四,它有助于塑造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价值决定了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路径

(一)情境创设与问题驱动

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探究的起点。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能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的真实或模拟问题。例如,在教授“植物生长”单元时,教师可以展示两盆长势差异巨大的植物,一盆阳光充足、水分适量,另一盆则置于阴暗潮湿处。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盆植物长得不一样?”“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又超出了学生的既有认知,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自然地启动探究活动。这些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启动探究活动。

(二)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

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是探究过程的关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共同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小组合作打破了个体学习的局限,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例如,在探究“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时,小组成员可以分别负责控制变量、计时、记录、操作摆等任务。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探究效率,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承担责任、如何与他人协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安全、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相互倾听、协作解决分歧,培养其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资源整合与过程支持

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点拨是探究走向深入的保障。探究并非完全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偏离方向或思维受阻时,应提供必要的支架。这种引导应是启发性的,如提出引导性问题、提供相关资源、示范关键步骤等,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旨在帮助学生自主突破障碍,深化理解。例如,当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路不清,教师可以提示:我们想验证什么?需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当学生实验操作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示范某个关键环节。教师还需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如图书、网络信息、实验器材等,确保学生能够获取所需支持。

三、基于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探究式学习效果评估

(一)知识掌握维度

评估学生对科学概念、原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这不仅仅指能否复述定义,更在于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简单问题、进行初步的预测和推断。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如通过概念图、解释性写作、基于理解的提问等方式进行。例如,要求学生绘制某一科学主题的概念图,可以揭示其知识结构关联;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某个科学现象,能体现其对概念原理的灵活运用;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根据你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预测如果将植物放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会怎样?”,则能考察学生的预测和推断能力。

(二)能力发展维度

评估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各项能力的提升情况。这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操作与记录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评价可以贯穿探究过程,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表现性任务(如设计并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等方式进行。例如,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细致观察现象、准确记录数据;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控制了变量;通过表现性任务,评估学生整合运用各项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评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科学兴趣、探究热情、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困难的毅力以及初步的社会责任感等。这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态度问卷、访谈、成长记录袋中的反思性文字等多种方式,捕捉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变化。例如,观察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讨论、乐于动手实验,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坚持性,是否尊重他人的意见并愿意合作。态度问卷可以量化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喜爱程度。访谈则能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对科学探究的看法和感受。成长记录袋中的反思性文字,则能展现学生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演变轨迹。

四、结论与展望

探究式学习是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实施教师引导和促进反思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则为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提供了全面评估框架,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未来,随着对探究式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实施策略以及与不同年级、不同科学主题的适应性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索,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科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晨.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2,(04):100-102.

[2]黄玲玲.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任务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J].才智,2020,(18):48.

作者简介:马立(1979.07—),女,汉,山东枣庄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

课题:本文系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教学研究中心科学专项课题: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4Z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