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的预防和防治
普刘艳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植检植保站 661199
摘要:水稻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针对水稻稻飞虱的生物学特点、防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防治的优化对策。通过分析稻飞虱的形态特征、生命周期、危害机制,结合目前防治中出现的抗药性、天敌保护不足及农民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加强天敌保护和生物防治、加强农民培训等优化措施。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将有助于减少农药依赖、提高防治效果,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防治;抗药性;生物防治
引言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飞虱是水稻栽培过程中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稻飞虱的危害不仅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还能通过传播病害,导致水稻品质下降。随着稻飞虱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在确保高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已成为现代水稻种植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优化水稻稻飞虱的防治策略,本文在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旨在为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水稻稻飞虱的生物学特点
(一)稻飞虱的形态特征
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属于半翅目,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2-3毫米,呈椭圆形,体色通常为绿色或浅黄色。成虫有一对透明的翅膀,翅脉较为明显,且具有飞行能力。其触角细长,末端呈丝状,具有高度的感觉能力[1]。稻飞虱的口器为刺吸式,能够刺穿水稻植株的叶片并吸取汁液,从而造成水稻的生长受抑制。幼虫阶段没有翅膀,但体型较小,通常呈绿色,具有较强的群居性。
(二)稻飞虱的生活史与繁殖特点
稻飞虱的生活史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在水稻叶片上产卵,每只雌虫可产卵多达100颗。卵通常粘附在叶片背面,孵化后进入若虫阶段。若虫通过五次蜕皮变成成虫。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稻飞虱的生命周期较短,通常为15至25天,且繁殖能力强,致使其数量迅速增加[2]。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其快速繁殖,尤其是夏季,是稻飞虱的高峰期。
(三)稻飞虱的危害机制
稻飞虱的危害主要通过刺吸水稻的汁液来表现。它通过口器穿透水稻的叶片、茎部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水稻叶片失绿、枯萎,甚至死亡。严重时,稻飞虱还会通过分泌唾液引起植物细胞的病变,造成水稻的生长发育障碍,影响光合作用。稻飞虱还是一些病原体的传播者,尤其是水稻黄化病、稻瘟病等,进一步加剧了水稻的损害。由于其高繁殖性和强适应性,稻飞虱的危害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片水稻田的减产。
二、水稻稻飞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药使用不当导致的抗药性问题
在水稻稻飞虱的防治过程中,农药的过度和不当使用是导致抗药性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农药的反复使用,稻飞虱逐渐对某些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得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变得不再有效。农药抗药性的形成不仅加大了稻飞虱的防治难度,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尽管新型农药的研发有所进展,但农药的滥用和使用不当,仍然是当前防治稻飞虱时面临的一大难题[3]。
(二)天敌的利用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局限性
生物防治是控制稻飞虱的一种可持续方法,但目前这种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稻飞虱的数量,但其防治效果往往受气候条件、天敌种群数量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完全替代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且对天敌的适应性和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常常面临天敌保护措施不足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三)防治技术与农民知识的脱节问题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日益完善,但农民对这些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地方的农民缺乏必要的防治知识,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农民依旧习惯使用传统的防治方法,导致效果不理想。即使有先进的防治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宣传,农民难以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防治效果,还增加了稻飞虱防治的难度。
三、水稻稻飞虱防治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抗药性产生
农药作为水稻稻飞虱防治的重要手段,其科学合理使用对控制稻飞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度依赖单一农药不仅容易导致稻飞虱产生抗药性,还可能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首先需要根据稻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科学选用高效、低毒、广谱的农药,并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类农药。通过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可以有效延缓稻飞虱的抗药性发展,同时避免农药残留问题。合理掌握农药使用的最佳时机至关重要,在稻飞虱的低峰期或者稻田植株尚未达到害虫高密度时使用农药,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应在水稻的种植管理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合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手段,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推动绿色防控。
(二)加强天敌的保护和生物防治的有效性
天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对控制稻飞虱的数量和危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天敌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形成自然的敌害平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绿色防治的目标。应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促进天敌的生存和繁殖。避免使用对天敌有害的农药,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保护天敌的基础。合理引入天敌物种,提高其种群密度和防治效果。比如,利用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够显著减少稻飞虱的数量。为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农田中应提供天敌所需的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确保天敌能够稳定繁殖和扩展。与传统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生物防治不仅具有较强的环境友好性,而且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损害。生物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手段,如物理防治、文化防治等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确保防治效果的稳定和持续。
(三)加强农民培训,提高防治技术的普及率
农民是水稻种植和稻飞虱防治的主体,因此,提高农民的防治技术水平是优化防治策略的关键。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其防治技术的普及率,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班,向农民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害虫监测与防治技术、绿色防控理念等内容。通过田间学校、农技讲座等形式,增强农民对科学防治方法的认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防治措施的优势和适用时机。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特点,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方案。例如,在稻飞虱发生较严重的地区,可以推广高效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在农业机械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推行智能化喷药设备,精准控制药剂的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农民的防治技术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还应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通过农民合作社、农业技术服务站等平台,加强与农民的互动,及时解答实际操作中的疑问,确保培训效果的落地。只有当农民掌握了科学的防治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防治水平,减少稻飞虱的危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结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多方合作与多层次的防治手段相结合。本文通过对稻飞虱生物学特点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防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农药抗药性、天敌资源的缺乏以及农民技术水平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和天敌保护、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等优化措施。通过这些综合性对策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稻飞虱的危害,还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的研究应继续加强对新型防治技术的探索,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推动稻飞虱防治工作的全面升级。
参考文献
[1] 许成宝.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J].农业工程技术, 2023, 43(31):22-22.
[2] 彭创钦.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江西农业, 2024(11):57-59.
[3] 罗绍岳.水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 2023, 41(2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