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集团融资管理和策略分析

作者

罗流文

广东珠江船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近年来,企业融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经济环境、市场政策、时间节点、融资渠道下、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会有不同的融资效果,科学的融资管理和有效的策略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益、防范财务风险极为重要。集团融资需要发挥集团整合优势,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为集团和下属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服务。

关键词:集团;融资管理;策略分析

一、集团融资管理概述

集团融资管理是指根据集团发展战略,为确保投资政策的实现和日常经营的正常运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集团公司及下属公司的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等事先统筹规划,制定融资策略,使之与未来投资的资金需求协调匹配,并达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目的的行为。集团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融资规模较大,融资成本有优势。一方面,同各下属单位单独融资相比,企业集团融资普遍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高,在融资过程中具有谈判优势,能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下,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多属于国有企业,处于国家重点扶持或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在政策上,企业集团融资具有一定优势。其二,投资回收的周期较长,增大了财务风险。企业集团特别是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企业集团,在其发展运行中所开展的经济活动多是规模大、投资多的经济活动,周期较长,资金回收缓慢,仅依靠回收投资效益偿还负债,具有较大难度。其三,企业集团自身的预算软约束,融资效率受到影响。我国企业集团多是由国有企业通过并购、改制而成,其国有性质使得政府长期给予其政策上的优惠与资金上的帮助,如此,预算软约束成为企业集团常见现象,直接影响了企业集团的融资积极性和融资效率。

二、集团融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集团统筹融资管理,可以实现集团资金的优化配置,避免出现存贷款“双高”的问题出现,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整体资金的平衡,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内外一体化的融资管理体系,大大提高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

2.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集团有效的融资管理带有聚集整合性,集团内部的各个成员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集团的经营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实现单个企业不能具备的规模效益。

3.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益

集团融资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高,在融资过程中议价能力更强,具有谈判优势,能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益。内部交易成本一般包括融资手续费、尽调信息手续费等,通过集团融资管理可以减少内部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益。

4.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防范财务风险

根据自身的负债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集团融资可以通过采取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优化集团的资本结构,减轻单一融资手段下面临的风险。通过集团层面科学的融资管理,做好下属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从而提高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

三、集团融资策略特点

集团融资根据融资来源一般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一)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指依靠企业内部积累和成员企业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通过深入挖掘内源融资,加强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以此得到发展资金。如集团可通过资本金、留存收益、企业集团成员间融通资金等方式,提升企业内部资金利用率,降低现金流出,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境内外都有实体经营公司,可充分境内外的资金成本差,通过境内集团公司建立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境内外子公司作为成员企业,境内外成员企业的资金融通,可实现境内成员企业获得境外较低成本的融资资金。内源融资方式的使用,多是因企业内部资产的负债率较高,通过挖掘企业内部融资潜力,推动企业集团的长效发展。

(二)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指向集团以外经济主体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外部融资根据融资方式又可细分为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常见的直接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融资、商业信用融资、民间借贷等。股权融资是指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借助股票这一载体直接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资金供给者作为所有者(股东)享有对企业集团控制权的融资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筹集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这对保证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有益。(2)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股利的支付多少与支付与否视公司有无盈利和公司的经营需要而定,没有固定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给公司带来的财务负担相对较小。

债券融资主要包括发行超短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券等。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本成本较低。与股票的股利相比,债券的利息允许在所得税前支付,公司可享受税收上的利益,故公司实际负担的债券成本一般低于股票成本。(2)可利用财务杠杆。无论发行公司的盈利多少,持券者一般只收取固定的利息,若公司用资后收益丰厚,增加的收益大于支付的债息额,则会增加股东财富和公司价值。(3)保障公司控制权。持券者一般无权参与发行公司的管理决策,因此发行债券一般不会分散公司控制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集团可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集团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

2.间接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者通过存款等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资金先行提供给金融机构,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或购买有价证券的方式把资金提供给短缺者,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常见的简介融资方式包括银行信用融资、银行抵押融资、消费信用融资、租赁融资等。目前集团公司多以银行信用融资和银行抵押融资的方式进行间接融资,凭借自身资产规模质量获得境内银行授信额度,由境内银行直接发放固定利率的人民币贷款,主要特点是:

(1)资金获得的间接性,即资金需求者与资金初始供应者之间不发生直接信贷关系,而是由金融中介机构起桥梁作用,二者只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2)融资的相对集中性。间接融资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对某一资金供应者与某一资金需求者之间一对一的对应性中介,而是一方面面对资金供应者群体,另一方面面对资金需求者群体的综合性中介。

(3)融资信誉的差异性相对较小。间接融资相对集中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国家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管理,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间接融资的信誉程度高,风险也相对较小,融资的稳定性较强。

(4)全部具有可逆性。通过金融中介的融资均属借贷融资,到期必须归还并支付利息。

(5)融资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金融中介机构手中。由于简介融资的资金集中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贷给谁,并非由资金的初始供应者决定,而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决定。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监管和金融政策不断进行调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不断推出各类金融创新工具,各类期权期货合约、货币互换合同、跨境贷款、自由贸易账户(FTN)等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这些金融创新工具的推出,对于集团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G集团融资策略的实践分析

G集团自成立以来,随着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大和集团发展战略的不断扩张,依靠原始的经营积累已无法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集团发展扩张步伐的加快,对融资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下,G集团采取了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融资策略,满足了集团融资需求的同时,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在境内外都有实体经营公司的省属国企,G集团在融资方式、融资利率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集团融资总额1,211,289万元,其中内部融资 605,942万元(不含统借统贷),外部融资605,347万元,各占比一半;在外部融资中,间接融资336,897万元,占比56%,直接融资268,450万元,占比44%。短期债务139,976万元,占比23%,长期债务456,921万元,占比77%(见表1)。实践中,G集团采取的融资管理策略特点可归纳如下。

1.优先采取内部融资

G集团公司及下属公司向G集团结算中心借款余额314,722万元(不含统借统贷余额104,233万元),主要用于集团项目收购、增资子公司及子公司的日常运营;下属子公司的内部借款共291,220万元,主要用于下属子公司增资、项目投入及其日常运营。通过内部融资方式,没有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未减少G集团的现金流量,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G集团内部,没有发生融资费用,从G集团利益最大化角度看,这是G集团首选的融资方式。此外,G集团结算中心统借统贷余额104,233万元,主要是通过G集团结算中心统筹外部融资,再统借统贷给集团内有资金需求的子公司。通过G集团较强的融资议价谈判能力,获取低成本的融资资金,再统筹给下属公司使用,大大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益。

2.充分利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融资

G集团间接融资额336,897万元,占外部融资56%,全部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的,其中短期借款139,976万元,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包括下属公司的短期银行借款76,476万元,集团公司的短期银行借款共63,500万元。短期银行贷款相比其他融资方式,手续简便、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也是大部分集团公司日常融资方式之一。长期银行借款余额196,921万元,主要是下属公司的固定资产贷款、并购项目贷款。长期银行借款对于投资回报周期和培育期较长的项目非常重要,保障了项目前期的大额资金需求,使得企业能专注于项目的经营,敢于进行战略扩张,从而实现资产规模的快速壮大。

随着银行融资工具的丰富和融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G集团也积极把握政策窗口,探索和开展了一系列的银行跨境融资项目。G集团在境外香港、澳门等地都有相关实体经营公司,内部贸易项下境内外资金流动频繁,但同时也造成了境外企业资金富余,境内企业资金缺口较大的不平衡状况,如何发挥集团境内外业务协同发展优势,加强境内外资金融通,提高集团整体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集团总体融资成本,成为G集团资金管理的重要目标。为此,G集团积极把握政策便利,成为新政策下广东省首家获批设立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的企业,资金池净流入额度16.61亿元。 跨境资金池业务打通了境内外人民币流通渠道,为境内外成员企业资金融通扫清了障碍,境内外成员企业资金顺畅流通对拓宽集团融资渠道、降低集团融资成本、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意义重大。鉴于境外融资成本相对境内融资成本存在一定的成本优势,为此G集团积极把握政策风口,一次性注册了全口径外债额度30亿元,密切关注境内外资金成本动向,当掉期锁汇成本较低时,充分利用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通过货币互换、远期锁汇方式,将境外低成本融资外币转换成较境内成本优惠的人民币给予集团使用,不但有效防范货币错配风险,还降低融资成本,助力集团降本增效。

G集团大部分发展项目,都充分利用了银行融资,从长期的实践来看,充分利用银行项目融资贷款有效补充了项目发展的资金缺口,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G集团通过与多家银行争取贷款授信额度,与重点合作银行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融洽的银企关系,对集团的持续、快速、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3.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G集团从2010年开始通过直接融资的手段进行融资,发行了5亿元中期票据,较之当时广泛采用的以银行融资为主力的间接融资手段,直接融资的融资成本明显较低,融资金额也相对较大。后续随着G集团项目的不断发展,筹措资金的需要,G集团不断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直接融资工具的使用也日益广泛,不再局限于中期票据。从2011年至2020年G集团共注册中期票据51亿元、短期融资券15亿元、超短融资券36亿元,保持债券发行额度连续有效。从2011年至2020年期间,发行5期中期票据共29亿元,2期短期融资券共10亿元,4期超短融资券共20亿元,发行综合融资成本较优惠。为拓宽融资直接渠道,2020年还注册了50亿元用途广泛的公司债,并于2021年4月成功发行首期5亿元。此外,G集团还注册了15亿元永续中票的发行额度,并成功发行一期5亿元永续中票,筹措低成本资金的同时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资产负债率。目前,G集团正持续研究发行企业债券的相关事项,相关项目已成为2021年广东省企业债券储备项目。

G集团从2011年开始发行第一次中票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品种从中期票据到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再到永续中票;评级级别从AA上调到AA+;注册债券从银行间市场债券到交易所的公司债,再到企业债券的探索,都是G集团不断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的体现。多种直接融资手段和工具的运用,对于G集团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优化债务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集团融资管理改善建议

G集团在集团融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有些难题也是许多企业集团在融资管理过程中普遍会面对的,为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从各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内部融资风险管理

G集团主要通过财务结算中心统筹资金安排,目前财务结算中心内部贷款余额418,955万元(含统借统贷)。根据分析结算中心的内部贷款余额部分投向了亏损企业,提供的内部借款没有担保抵押或足额的担保抵押,部分企业每季度利息都申请延迟支付,借款合同也是每年续签,本息偿还困难。结算中心内部贷款余额最大的集团公司其内部借款资金主要投向下属公司注资、收购、项目建设等长期项目,本息偿付压力同样巨大。此集团需不断优化债务结构、加强对内部融资风险管理,一要实行参照银行管理的本息刚性兑付机制,对没有按期兑付本息的,适量削减其下一年授信额度,倒逼内部借款企业加强资金经营管理,保证利息及时支付、本金到期能够偿还,缓解结算中心资金缺口压力。二要完善内部借款的担保抵押的保证措施,防范资金风险。

2.加大权益融资力度、加强现有资本平台的管理

G集团及下属公司进行权益融资的尝试包括发行永续股票和公开发行股票。2020年集团发行了1期5亿元永续中票,资产负债率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国资委收紧对永续债的审批,该权益融资方式预计后续较难使用,集团需寻求其他权益融资方式。集团下属Z公司虽然早在1997年便已在香港港交所公开上市,但股价长期低迷,最近一次配股融资已是2015年,筹融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下属L公司虽然已在新三板挂牌,但目前尚处于基础层,距离跃升至精选层在北交所上市交易从而在资本市场筹融资尚有一段距离。短期内集团仍需要考虑充分发挥现有上市平台的作用,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以恢复或尽早实现资本市场的筹融资功能,长远而言集团也可不断选取旗下优质子公司或者集团整体上市,不仅可以解决企业集团快速发展过程中融资的难题,也可以扩大集团的知名度。

3.重视融资管理人才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科学有效的融资管理依赖于融资管理人才的专业性。目前G集团大部分融资业务都集中于集团公司,主要由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人员负责,下属公司财务人员较少机会接触实际融资业务,融资实践经验较少,不利于集团融资管理。我国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对企业集团的整个运作,都提出了远高于以前的要求,特别是目前企业集团金融方面人才比较短缺,缺乏能够熟悉国内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规律和适应目前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高端人才。企业集团应针对目前面临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和内部培养,内部应重视培养综合型融资管理人才,定期开展融资业务的相关培训,主要从融资管理理念、融资管理策略、融资方式等方面加强培训指导,也可以定期召集下属公司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小组交流会,不断提升集团财务人员对融资管理的认识,全面提升集团融资管理能力。

4.关注融资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步,我国的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和出现。企业集团必须时刻关注市场中的金融创新产品,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关注,有选择地为企业集团设计一个良好的融资结构,利用现有融资产品保证企业集团具备财务竞争力,为企业集团良好的财务结构以及快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总而言之,科学有效的融资管理策略对企业集团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集团应积极拓展融资空间,优化融资结构,拓展融资渠道,实现集团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融资优势,不断完善和创新融资模式,为集团筹集发展所需资金,降低财务风险,推动企业集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云虹.探索新形势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管理[J].企业研究,2013(4).

[2]吴娅鸿.企业集团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7(3).

[3]崔远梅.企业集团融资管理[J].财会学习,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