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单元设计与实施
龙巧丽
盐池中学 宁夏 吴忠市 751599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深入实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大单元设计与实施的策略,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大单元设计;实施策略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基于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的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单元,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活动时通常应遵循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高中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多,但知识点较为零散,若只关注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历史深层学习的拓展,则容易让历史教学出现浅表化、零碎化的问题,不利于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遵循整体化原则,以历史知识的特点为依据,对原本碎片化、浅层化的内容进行关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在更加完整、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情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整体思维、历史学科素养发展。
2.2主体性原则
《课标》及新课改均强调,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此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应转变理念认知,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探索,从而促使学生从“要我学”逐渐向“我要学”转变,帮助学生达成“想学、会学、真学”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2.3科学性原则
大单元教学不同于常规单一课时教学,其更关注知识的整合性、系统性,对于教师知识整合能力、教学活动开展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史学功底与素养,能够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在逻辑及知识体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尽可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单元设计
3.1 确定单元主题和目标
在确定单元主题和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探究性的主题。同时,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例如,在设计“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单元主题确定为“20世纪上半叶国际秩序的演变”,并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和影响,理解国际秩序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2 整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
大单元教学强调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重组,以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和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去除重复和冗余的内容,保留核心和关键的知识点。同时,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文献、图片、视频、实物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中,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内容,同时引入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3 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国际会议场景,体验国际秩序重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单元实施策略
4.1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画面、历史人物的照片和影像资料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背景和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的身份和言行,深入体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4.2 强调史料实证,培养批判性思维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探究历史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3 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构建历史时间线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构建历史时间线,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进行考察和分析。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线,将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关键事件标注在时间线上;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秩序演变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和联系。
4.4 加强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方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深层次原因;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探究战争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和后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如“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意义何在?”等,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5 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注重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为国际秩序重建做出的贡献;通过讨论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结论与展望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是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大单元设计与实施将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满足,为培养具有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兰香. 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 好家长, 2018(5):1.
[2]张永林.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J].高考,2024(10):57-59.
[3]雷怀金.新课标下提高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J].科学咨询,2020(28):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