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定位机制研究
张心悦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230601
一、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的界定与核心概念
(一)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的界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界定,人文素养包含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是指在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能力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综合素养。它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传统人文知识,还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等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素养。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二)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的核心概念
职业性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实践性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性表现为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性则指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
二、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文素养培养的定位不明确,许多院校过于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还有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既懂专业又通人文的复合型教师;三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将人文素养培养与职业实践有机结合;四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师生参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一项调查显示, 85.9% 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其中 62%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未来就业很有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学好专业课和掌握技能是最有竞争力的, 23.9% 的学生持有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教育同样重要。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教育在学生中的接受度不算高,受当前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学生们普遍更愿意学有利于找工作的实际技能。
对学校和老师而言,迫于就业压力,也将人文素养建设放在了专业建设和就业技能培训的后面,期望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保障学生学好专业课、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让学生掌握一些看似实用的知识技能,以为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完成了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课程设置有偏差
就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的本科生而言,针对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问题,在每学期的教学评价会议中,同学们都有反馈出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课占比太多、人文课程和体育课程缺乏”;二是“专业课程的全面设置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说明人文课程的设置确实不够完善,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与评价机制不合理
对学生而言,目前对人文素养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初高中时期课堂上对语言文化历史等相关课程的学习,由于大学课程中人文素养课程的缺失,更加注重对专业课程的教授,导致没有关于人文素养方面的有效评价
机制,进而无法对同学们的人文素养知识进行系统的评价。
三、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定位机制的构建
针对当前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的定位机制。
(一)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职业本科教育应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职业本科院校应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专业课程应融入人文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实践活动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实践应用,如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人文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拓展人文素养培养的渠道和方式。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可采用论文写作、项目展示、综合测试等形式。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企业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职业本科教育人文素养的内涵、现状及定位机制,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对策建议。未来,职业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人文素养培养工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2014 年6 月.
[2]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2):141-144.
[4]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04).
[6]沈小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教书育人,2008(09).
作者简介:张心悦(1991-),女,讲师,香港理工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文文学,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职教本科人文素养教育生成逻辑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工业大学与联合培养本科生为例,项目编号:2024 AH05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