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系统化路径研究

作者

陈玉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摘要:本文以常州低碳园区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系统化路径。通过分析低碳园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梳理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提出系统化路径的理论框架和实施策略。研究表明,常州低碳园区建设需要从能源结构优化、产业低碳转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碳管理体系构建等方面入手,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化路径。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与市场化运作以及社会参与与协同治理是推动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关键保障措施。

关键词:低碳园区;系统化路径;常州;绿色基础设施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在推动低碳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低碳园区建设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系统化路径,为同类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参考。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系统分析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通过构建系统化路径的理论框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以期推动常州低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园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低碳园区建设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举措。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和我国"双碳"目标的确定,产业园区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区域,其低碳转型迫在眉睫。低碳园区建设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从国际视野来看,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早已开展低碳园区实践,通过清洁能源利用、能效提升和循环经济等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功经验为我国低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对我国而言,低碳园区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途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低碳园区建设能够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常州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强度较高。推进低碳园区建设,对于常州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化的低碳园区建设,常州可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产业能效,降低环境负荷,同时也能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低碳发展提供示范。

二、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常州低碳园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常州已建成多个省级以上低碳试点园区,在清洁能源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常州国家高新区通过推广光伏发电、建设智能微电网等措施,显著提高了可再生能源比例;武进高新区则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装备制造等低碳产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然而,常州低碳园区建设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占比偏低;二是部分园区产业层次不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仍占较大比重;三是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四是园区间发展不平衡,低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五是政策协同性不够,市场化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此外,常州低碳园区建设还面临一些深层次挑战: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性强,企业低碳转型动力不足;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企业承受能力有限;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滞后,难以适应低碳发展要求;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不健全,基础数据支撑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系统化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常州低碳园区建设应采取以下系统化实施策略:能源结构优化方面,应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园区能源系统改造升级。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光伏发电规模,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建设智能微电网系统,实现多能互补和梯级利用。同时,要加强能源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监测平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产业低碳转型方面,需要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对于现有高耗能企业,实施严格的能效标准和碳排放限额管理,推动其进行工艺升级和设备改造。此外,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共生体系,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按照低碳理念规划建设园区硬件环境。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绿地面积,提升碳汇能力。同时,要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撑。

低碳管理体系构建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园区碳排放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园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加强低碳宣传培训,提高园区企业和员工的低碳意识;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四、推动常州低碳园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系统化路径的有效实施,常州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常州低碳园区发展中长期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对低碳技术创新和项目示范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要建立健全低碳标准体系,实施严格的环保准入和监管制度。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低碳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此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

资金保障与市场化运作方面,应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低碳园区建设。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模式。同时,要培育低碳服务市场,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化机制。

社会参与与协同治理方面,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的沟通协作,形成共建合力。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低碳意识。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此外,要加强区域协作,与周边城市在低碳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五、结论

常州低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能源、产业、设施、管理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构建系统化路径的理论框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可以为常州低碳园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未来,常州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完善市场化机制,加强社会参与,不断提升低碳园区建设水平。同时,要注重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国低碳园区建设提供示范。低碳园区建设将助力常州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双碳背景下智慧零碳园区建设路径与实践. 李渤;马韵鸿;吴平;张浩.江苏通信,2024(04)

[2] 我国产业园区的零碳化演变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奚月恒.江苏科技信息,2023(17)

[3] 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几点思考. 吕晓冯.资源再生,2021(12)

[4]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洪娣.营销界,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