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企业工会工作创新增强企业工会活力的实践探讨

作者

叶姝君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石化分公司 河北 任丘 06255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企业工会在保障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但部分企业工会仍存在工作方式陈旧、活动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空泛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职工多样化需求 [1]。因此,如何创新工会工作方式、增强工会组织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立足于基层工会工作实践,选取职工扶贫帮困、职工文体活动、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工会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为企业工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组织活力提供实践参考。

一、职工扶贫帮困工作的创新实践

扶贫帮困是企业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传统帮扶方式多以物质援助为主,难以覆盖职工多元需求,新时期工会需从以下方面突破:

(一)精准识别机制

通过定期走访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收集职工家庭收支、子女教育、医疗支出等关键信息,建立完整的职工档案数据,同时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职工困难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级,准确识别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通过动态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职工生活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避免帮扶工作出现一刀切的现象,确保有限的帮扶资源用在最需要的职工身上[2]。

(二)多层次帮扶体系

构建多层次帮扶体系需要突破传统单一物质救助的局限,在经济援助之外,要针对不同困难职工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对于下岗失业职工,要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再就业能力;对于因病致困职工,可以提供医疗救助和健康指导;对于遭遇劳动争议的职工,则要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同时要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帮助职工缓解心理压力,采用物质 + 能力 + 情感的全方位帮扶模式,能够切实解决职工面临的各种困难。

(三)资源整合联动

在资源整合方面,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可积极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党群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帮扶合力,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民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争取政策支持,还要善于借助社会力量,与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开展合作,拓展帮扶资源渠道。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源筹措机制,既能为困难职工争取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又能提升帮扶工作的可持续性,避免出现一阵风式的短期帮扶现象[3]。

二、职工文体活动的活力提升路径

文体活动是增强职工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但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参与度低等问题,特别是对年轻职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深入了解职工需求,创新活动形式,让文体活动真正成为职工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载体。

(一)需求导向设计

工会组织应当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职工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针对青年职工群体,可以组织电子竞技比赛、户外拓展训练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面向中年职工,可开展亲子运动会、摄影采风等兼顾家庭与兴趣的活动;对于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则可举办书法绘画展、健康养生讲座等活动,采用分层分类的活动设计,能够最大程度覆盖不同职工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升参与积极性[4]。

(二)数字化赋能

近年来兴起的线上活动模式证明,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文体活动不仅能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还能吸引更多职工参与,可以尝试组织线上健身打卡活动,职工通过手机APP 记录每日运动数据;开展“最美工位”短视频大赛,鼓励职工展示创意办公环境;举办云端文艺汇演,让有特长的职工在家就能展示才艺,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特别适合工作地点分散、倒班职工多的企业,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活动参与率低的问题。

(三)文化品牌建设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是提升活动影响力的关键举措,企业工会应当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基因,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传统,培育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活动品牌。制造型企业可以重点打造“工匠技能大赛”,将文体活动与岗位练兵相结合;科技型企业可创办“创新创意节”,为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服务型企业则可举办“客户服务情景剧大赛”,在轻松氛围中提升业务能力,这些特色品牌活动经过持续培育,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的优化策略

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工会推动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但其运作常受限于资源不足或机制僵化,要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需要从运行机制、激励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

(一)跨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是提升创新工作室实效的关键,工会组织应当主动搭建沟通平台,定期组织创新工作室与研发部门、生产车间的对接交流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瓶颈和工艺改进需求。通过建立项目立项评审制度,确保创新课题来源于生产一线,研究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实际生产。在生产现场建立创新成果试验基地,为工作室成员提供实践验证的便利条件,缩短从创意到应用的转化周期;部门应当指派专业工程师参与工作室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二)激励机制完善

完善激励机制能够持续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因此,建议企业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对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为工作室日常运作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将职工在工作室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与奖金分配、岗位晋升直接挂钩,定期举办创新成果展示会,对优秀创新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对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可以探索收益分成机制,让创新者分享成果转化带来的实际收益[5]。

(三)梯队化人才培养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创新工作室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可实施导师带徒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与新入职员工结对培养,通过具体项目实践传授专业技能。采用项目制分组管理模式,让不同层级的职工在创新团队中各司其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针对关键技术岗位,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工作室培养储备人才;建立创新人才库,跟踪记录成员的专业特长和成长轨迹,为企业发展储备技术力量,并定期组织技能比武和创新方法培训,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峰 . 数字化转型时代企业工会工作创新措施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16):155-157.

[2] 王越 . 党建引领下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路径 [N]. 市场信息报 ,2025-04-23(013).

[3] 刘哲 . 新时代国有企业工会工作模式创新探究 [J]. 上海企业 ,2025,(04):37-39.

[4] 沈恩华 . 新时代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策略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09):152-154.

[5] 信晓莉 . 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工会创新工作模式探索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08):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