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的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李艳秋
吉林广播电视台 吉林长春 13002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媒体形态、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均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融媒体时代已然全面到来,其特征表现为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与平台化、内容形态的多媒体化与碎片化、用户角色的深度参与化以及传播效果的实时数据化,这一环境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台的内容生产主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电视台编辑记者作为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核心力量。因此,系统研究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深入分析其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与瓶颈,并据此探索切实可行的能力提升策略,具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与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是推动电视台成功实现融合转型、巩固主流舆论阵地、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与迫切需求。
一、融媒体视域下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采编思维与融媒体传播规律的深层冲突
电视台编辑记者长期在相对封闭的新闻生产体系中形成的线性采编思维,与融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强交互性、即时反馈的传播特性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难以突破电视语境的限制,无法灵活运用短视频、数据可视化、互动 H5 等符合移动端传播规律的新型叙事手段,这种思维定式导致内容产品在跨平台传播时出现适应性障碍,削弱了信息在复杂媒介环境中的穿透力与共鸣感。
(二)跨平台技术应用与多媒体叙事能力的结构性缺失
融媒体环境要求编辑记者具备整合文字、影像、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元素进行一体化内容生产的技术素养,然而现实中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技术工具应用能力断层,对非线编系统、实时直播推流设备等新型生产工具的操作熟练度不足,对社交媒体算法推荐机制、用户画像分析系统、传播效果监测平台等数据驱动型工具的理解停留在表层,这种技术能力的局限直接制约了多媒体叙事能力的形成,使得内容产品难以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进行精准化、差异化的形态适配与传播策略调整,导致优质内容资源无法实现传播效能最大化[1]。
(三)科层制组织架构与敏捷创新需求的制度性错配
多数电视台仍沿袭以频道、栏目为单位的垂直管理结构,部门壁垒导致信息流通迟滞与资源整合低效,编辑记者的创新实践常受制于跨部门协调成本过高、审批流程冗长等制度性障碍。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或网络热点话题时,传统层层报批的决策机制严重迟滞内容响应速度,无法满足融媒体传播对时效性的严苛要求,同时刚性化的岗位职责划分限制了编辑记者在策划、拍摄、剪辑、分发等全流程中的角色延展,使其难以培养贯穿内容生命周期的全局视野与统筹能力,这种组织刚性成为阻碍创新试错与快速迭代的结构性桎梏。
(四)绩效考核体系与创新价值衡量的激励性失衡
现行考核机制多聚焦于电视端播发条数、稿件时长等传统量化指标,对新媒体平台传播效果、用户互动质量、内容衍生价值等融合维度缺乏科学评价标准与权重配置。导致编辑记者在内容创新投入上存在机会成本顾虑,深耕深度报道、数据新闻、交互产品等创新形态的隐性付出难以在绩效回报中获得对等体现,同时容错机制的缺失使创新尝试面临较高职业风险,尤其在涉及跨界叙事、敏感议题探索时易引发责任规避心态,这种激励导向的偏差实质抑制了创新活力的内生性释放,形成“求稳避险”的行为惯性。
二、融媒体视域下的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思维转型与跨平台叙事能力的系统性培养机制
针对传统采编思维与融媒体传播规律脱节的问题,需建立常态化、沉浸式的融合传播思维训练体系。通过组织前沿传播理论研讨、新媒体爆款案例解构、多平台用户行为分析等专题研修活动,引导编辑记者深入理解去中心化传播环境下的内容生产逻辑,强化对社交化、场景化、交互性叙事范式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同步开展跨媒介叙事工作坊,围绕短视频脚本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表达、互动产品设计等维度进行实战化训练,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依据不同平台特性主动调整叙事策略,将用户参与机制有机融入内容创作全流程,逐步形成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融媒体内容思维模式。
(二)搭建技术赋能与工具应用的能力进阶支持平台
为突破技术应用能力断层,电视台应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构建分层级、模块化的数字技能培训矩阵。针对非线编系统升级、移动端轻量化制作工具、跨平台内容管理系统等核心生产工具开展场景化操作培训,联合技术供应商开发定制化学习路径与模拟演练系统。同时建立数据工具应用指导中心,系统传授社交媒体算法逻辑解析、用户画像构建方法、传播效果多维度评估模型等数据驱动型技能,通过技术导师驻场指导、创新实验室技术沙盘推演等形式,帮助编辑记者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掌握技术工具的组合应用策略,切实提升多媒体资源整合与智能化传播能力。
(三)重构适应融合创新的敏捷型组织运行架构
打破科层制管理桎梏的关键在于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柔性项目制组织模式,可围绕重大主题报道或创新产品研发组建临时性专项工作组,赋予项目负责人资源调配权与快速决策通道。建立涵盖策划、拍摄、技术、分发等多岗位的“融合生产单元”,推行“一人多角、一专多能”的岗位兼容机制,同步简化内容审签流程,对时效性强的融媒体产品设立分级审核授权制度。在保障导向安全前提下最大程度压缩决策链条,配套建设内部创新提案平台与快速孵化通道,支持编辑记者提出的创新内容形态或传播方案获得及时响应与资源支持,形成鼓励试错、快速迭代的组织容错文化。
(四)创新基于融合传播价值的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
设计兼顾传统媒体质量要求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复合型绩效指标,将内容产品的跨平台触达率、用户有效互动量、社交传播裂变系数、衍生内容再创作价值等融合维度纳入核心考核范畴,建立创新项目专项奖励基金,对探索新型叙事形态、突破性技术应用、重要社会议题深度开掘等创新实践给予资源倾斜与成果溢价回报,配套实施创新成果署名确权制度与职业发展积分机制,使编辑记者的创新贡献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中获得显性体现,同时建立创新风险评估指南与法律保障支持系统,为涉及敏感议题或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作提供制度性保障,消除创新行为的后顾之忧[2]。
总结
综上所述,融媒体纵深发展背景下,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的系统性重塑已成为主流媒体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传统采编思维与技术应用的代际鸿沟、科层组织与敏捷创新的制度冲突、绩效激励与创新价值的衡量偏差共同构成了制约创新能力释放的结构性困境,必须通过思维理念的深度革新与技术工具的前沿适配、组织架构的敏捷再造与考核体系的价值重构等多维路径协同推进,最终实现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实质提升,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伟 . 基于融媒体下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新楚文化 , 2022, (04): 72-75.
[2] 张炜 . 融媒体下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提高方法 [J]. 今传媒 , 2022, 30 (09):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