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天津蓟州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问题研究

作者

王雪晴 耿子蕊 张洪霞(通讯作者) 田小川 冯雅靖

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00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文化产业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成为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天津蓟州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化+农业”产业转型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本研究以蓟州区为对象,系统分析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旨在为区域产业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品牌建设;京津冀协同

一、蓟州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产业生态现状

1.1.1 资源禀赋盘点

(1)自然文化资源

蓟州区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具有壮丽的阶梯状地貌,其中盘山以“五峰八石三盘”而闻名,乾隆曾称赞“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其四季景观各异,春季可赏山花、夏季可避酷暑、秋季可观红叶、冬季可览雪景。  山中还具有中上元古界国家级地质公园,拥有完整的古地层剖面,被誉为“地质教科书”。

(2)农耕文化遗产

蓟州区评剧、皮影戏等民间艺术活跃,节庆活动如春节庙会、元宵灯会充满地方特色。部分村落还将自然景观与民宿体验结合,游客可参与陶艺、农耕等活动,感受乡土文化。

1.1.2 产业结构发展特征

蓟州区积极发展“一核两带三区”产业格局,“一核”为津城与滨城双城联动。津城作为聚焦金融、科技研发、现代商贸,打造服务业核心区。而滨城则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高端制造、国际物流和海洋经济。“两带”分别为“产业集聚带”和“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串联了武清、北辰等区,承接北京科技资源外溢,发展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三区”则是差异化功能区,分为“重点发展区”“优化提升区”“减量调整区”。

1.2 现存问题诊断

1.2.1 结构性矛盾

蓟州区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产业链条短化与同质化竞争的双重困境。从产业链维度看,以农旅融合为例,初级农产品占比超过60%,产业链停留在采摘、粗加工等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深度开发与品牌化运营。同时,同质化竞争也加剧了结构性矛盾。以民宿产业为例,全区300余家民宿中,75%的产品集中于“农家院+采摘”模式,空间布局同质化(沿盘山、黄崖关景区扎堆)、服务内容趋同(餐饮、住宿功能重叠)、文化主题缺失(仅有12%的民宿融入蓟州非遗元素)。

3.2.2 要素制约

蓟州区文化产业面临专业人才与资金投入的双重约束。人才结构呈现“三低”特征:从业人员本科率不足15%,中高级职称占比仅8%,文旅创意、数字营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缺口达60%以上。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中,35岁以下占比不足20%,知识结构老化,对新媒体运营、IP开发等新业态的适应能力薄弱。人才困境源于多重因素:本地高校资源匮乏(仅有1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足(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滞后),导致每年流失专业人才超200人。

3.2.3 品牌建设

蓟州区文化品牌建设面临“资源富集、品牌贫血”的悖论。区域公共品牌认知度低,京津冀市场知晓率不足40%,远低于同类型景区(如承德避暑山庄知晓率78%)。文化IP转化能力薄弱,文创产品收入占比不足8%,与故宫(文创收入超15亿元)、敦煌(IP授权收入破亿)的差距悬殊。

核心问题在于:一是文化资源符号化不足,蓟州非遗(如评剧、秸秆扎刻)、历史典故(如戚继光戍边)尚未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IP;二是IP开发层次低,现有文创产品以钥匙链、冰箱贴等低端纪念品为主,缺乏故事性、体验性和科技感;三是产业链协同缺失,IP授权、衍生品开发、数字内容(如动漫、影视)等环节尚未形成生态。

二、协同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2.1产业融合创新

2.1.1农旅深度融合

蓟州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盘山、黄崖关长城、独乐寺等名胜古迹,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如皮影戏、剪纸、泥塑等。蓟州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盘山磨盘柿、天津板栗、黄花山核桃等,可依托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主题农业景观,如柿子园、板栗园、核桃园等,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景观带。

2.1.2三产协同创新

在农产品文创研发方面,汇聚创意设计人才,围绕盘山磨盘柿、天津板栗、黄花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如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创礼品、动漫形象等。

在品牌孵化与推广方面,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服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在电商平台运营方面,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帮助农民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开展农产品文创设计、电商运营等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交流合作。

在数字创意设计方面,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数字营销推广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农产品品牌推广、乡村旅游宣传等,提升蓟州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

2.2品牌营销战略

2.2.1新媒体矩阵运营

利用互联网发展优势,制作精美短视频,展示蓟州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农产品等。发布高质量的图文笔记,分享旅游攻略、美食体验、文创产品等。开展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直播带货,提升销售转化率。

在宣传方面,鼓励用户分享在蓟州区的旅游体验、美食体验等,形成口碑传播。邀请旅游达人、美食博主、文化学者等专业人士创作优质内容。组建专业的内容创作团队,负责官方账号的内容生产和运营。

2.2.2事件营销策划

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山地旅游盛会,展示蓟州区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举行山地运动赛事,举办登山、徒步、骑行、越野跑等山地运动赛事,吸引专业运动员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参与。开设山地旅游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旅游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山地旅游发展趋势和合作机遇。开展山地文化体验,展示蓟州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宣传热门IP的同时,进行热门产品开发,如高端度假酒店,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打造高品质的度假酒店。特色民宿,依托乡村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宿。

2.3要素保障体系

采用人才人才引育工程:人才在蓟州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但目前人才引育面临挑战,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计划效果不理想。合作不够深入,教学内容和产业实际需求有偏差[2],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契合企业岗位需求,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院校和企业需要紧密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将实际项目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为蓟州区文化产业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莆田学院商学院.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福建省地级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M]林鸿熙 司徒腾宽 陈可嘉

作者简介:

王雪晴1(2004-),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天津农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耿子蕊2(2004-),女,汉,山东潍坊人,本科,天津农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张洪霞通讯作者(1981-),女,汉族,四川省射洪市,硕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

田小川3(2004-),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天津农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冯雅靖4(2004-),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本科,天津农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